在民國時期的中國,首都的地點選定在了南京。而在那個時代正式西方文化逐漸開始影響中國的時候,于是在南京街頭開始陸續的出現了許多西式建筑特點,更有融合了中式和西式建筑風格的建筑出現,這是了解近代南京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1、西方折衷主義建筑風格
折衷主義建筑風格是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在歐美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筑風格。是把過去各種知名的建筑風格混用在一座建筑物中。因古典式或哥特式的舊形式較嚴謹,與新的生活要求之間產生矛盾,只好另找出路。折衷主義建筑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筑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形式,通常不講求固定的法式而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2、民國時期的折衷主義建筑風格
近代民國時期的建筑風格還是比較全面的,它既有純西式的,也有富于中國傳統風格特色的,也有中西合璧的,從而形成南京今天這樣的一個城市特色,就是具有強烈的折衷和包容的胸懷。
南京近代建筑風格主要可以分為如下四類
第一類是西方折衷主義和西方古典式,有的如西洋宮殿式建筑。國立中央大學(現東南大學)的孟芳圖書館(建于1924年),外觀采用標準的羅馬愛奧尼柱式構圖,造型十分嚴謹,符合西方古典建筑形制,是南京最優秀的西方古典建筑實例。灰色的建筑與中央大學濃郁的學術氛圍相融合,掩隱在高大的梧桐樹下,史顯沉穩與古典。
第二類是西方現代派建筑,如北京西路的華東飯店內的AB大樓,簡潔抽象的集合體組合成舒展有序,起伏變化的形體,表面平整,加上通長的水平帶長窗,形成虛實對比強烈的立體效果,使中國近代建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現代派建筑之一。
第三類是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筑,如南京博物院,金陵女子大學等一批建筑,采用現代鋼筋混凝土的建筑技術模仿古代建筑,致力于建造既符合現代功能的需要,又能表現中國傳統風貌的建筑。
最后一類稱之為新民族式建筑,這類建筑一般采用現代建筑的平面組合與體型構圖,并多采用鋼筋混凝土平屋頂,但在檐口,墻面,門窗及入口部分則重點施以中國傳統構件裝飾,并輔以適當的傳統花紋圖案。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國民政府外交大樓,國立美術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