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對佛都有一種特殊的信仰,人們見到佛像都會對其進行朝拜。那么在自然風景區當中也會出現佛光這一現象,佛光其實是一種經過光折射之后形成的自然奇觀,非常的罕見。本期的城市文化就為大家一一介紹,世界最美的十大佛光圣地,安徽九華山風景區。
九華山風景區位于中國安徽省,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徽省“兩山一湖”旅游開發戰略的主景區,由11大景區組成。九華山風景區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國家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其山峰九華山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九華山屬于北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類型,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顯著。
人文歷史
唐武宗李炎在位的會昌年間(841—846),推行道教,排斥佛教,此時九華佛教處于衰微階段;兩宋時期,九華佛教略有發展。除先后修復唐代建造的佛寺庵院外,新建了凈居寺、圣泉寺等六所,使九華山的寺廟增至二十五座。
元朝短促的九十年間,由于世祖奇渥溫·忽必烈信仰佛教中的喇嘛教,拜西藏發巴思為帝師,所以九華山佛教無甚發展。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賜金修建化城寺,宣德二年(1427)、萬歷十一年(1583)、三十一年(1603)又屢次賜金修葺主剎化城寺和肉身寶殿。明代建造的寺廟有:天臺寺、招隱庵、德云庵、真如庵、華云庵、長生庵、龍庵、摘星庵(即百歲宮)等三十余所。
清康熙帝、乾隆帝屢次巡游江南,屢賜重金修繕化城寺,欽賜“御筆”匾額。此后,九華佛教又有了進一步發展。寺廟林立,僧伽云集;咸豐八年(1858),太平軍與清軍激戰于九華,許多佛寺禪院毀于戰火。戰后,清廷當局出于政治需要,扶持佛寺恢復;光緒年間給甘露寺、百歲宮等寺三次賜予“龍藏”(《藏經》)各一部;辛亥革命后,各寺院互有興衰,仍保持著佛教名山局面。
至抗日前夕,原有佛寺一百七十處(小廟在外),除已廢圮的五十三處外,尚有一百一十七處。抗戰爆發,許多古剎被縱火焚燒,法華寺、九蓮庵、佛陀里、東崖禪寺等處佛寺、殿宇都化為灰燼,各寺院損失慘重。
解放后,宗教徒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寺院、名勝古跡得到保護,佛寺珍藏的歷史文物得到妥善保管,宗教活動正常進行。
在一九六六年開始的十年浩劫中,九華山佛教也受到很大沖擊,寺宇、佛像、歷史文物遭受損壞,宗教活動被迫停頓。
二十一世紀,九華山對外開放,國內外至九華游覽風景名勝的游客和朝山拜佛的佛教信徒絡繹不絕。名勝古跡,得到修復和保護,古老的寺廟建筑,大小七十八座,主要殿宇已修葺一新,全山佛寺所供奉的各種雕制佛像約一千五百余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