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樓在廣東,海南,廣西,福建。騎樓(在粵語中亦可引伸為“露臺”),潮州人稱為五腳砌,閩南語稱亭仔腳,是具有濃厚的華南特色的建筑設計,用于唐樓建筑。建筑物一樓臨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則為二樓的樓層,猶如二樓“騎”在一樓之上,故稱為“騎樓”。現時的騎樓一般地下(一樓)用于經商,二樓以上住人。騎樓既可防雨防曬,又便于展示櫥窗,招徠生意。
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廣州近代建筑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筑的移入,傳統建筑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筑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筑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筑;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筑;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筑;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的各主要商業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