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放孔明燈。天燈又名孔明燈,起源於三國時代,由諸葛先生(孔明)首創,為了要在城內傳遞軍情,遂利用熱氣球原理制成孔明燈,以利聯絡,也是現今世界上,熱氣球的先驅,足見我中國人高超的智慧。
大約於清朝道光年間,先民由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等縣傳入臺灣的臺北縣、平溪鄉、十分寮地區,即 基隆河的上游。據十分寮地區父老前輩的口述表示,早年於前清年間十分地區鬧過土匪,由於地處山區,所以村民都向 山中逃過,等待土匪走后,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間施放 天燈做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借此種方式 向村民報平安。由於當日由山上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農歷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從此以后,每年的元宵節,十分地區的村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且向鄰村的村民互報平安。也因此十分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