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七子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而以李、何為首,活躍于弘治、正德間。
后七子指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而以李、王為首,活躍于嘉靖、隆慶間。
他們相同的是提倡復古擬古,師唐廢宋。前七子強調文章學習秦漢,古詩推崇漢魏,近體宗法盛唐,反對充斥文壇的臺閣體、八股文、理氣詩,主張廓清萎靡不振、陳陳相因的詩風。在當時有進步意義。前七子多在政治上敢與權臣、宦官作斗爭。盡管詩文創作成就不等,但均有一些面對現實、揭露黑暗的作品。
后七子的復古主張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夢陽等前七子的文學思想。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學古過程中對法度格調的講究更趨于強化和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