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五申平八穩步之才
令五申平八穩步之才
三令五申加四平八穩等于七步之才。一、三令五申:再三命令和告誡。“三令”與“五申”是我國古代軍事紀律的簡稱,最早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三令”。1、一令觀敵之謀,視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2、二令聽金鼓,視旌旗,以齊其耳目。3、三令舉斧,以宣其刑賞。“五申”。1、一申賞罰,以一其心。2、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3、三申畫戰陣旌旗。4、四申夜戰聽火鼓。5、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二、四平八穩:原形容身體各部位勻稱、結實。后常形容說話做事穩當,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錯,缺乏積極創新精神。出自施耐庵的《水滸傳》:“戴宗、楊林看裴宣時,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穩。”。三、七步之才:有七步成詩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氣,文思敏捷。近義詞:文不加點、倚馬可待、信手拈來。反義詞:呆頭呆腦 、胸無點墨。
導讀三令五申加四平八穩等于七步之才。一、三令五申:再三命令和告誡。“三令”與“五申”是我國古代軍事紀律的簡稱,最早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三令”。1、一令觀敵之謀,視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2、二令聽金鼓,視旌旗,以齊其耳目。3、三令舉斧,以宣其刑賞。“五申”。1、一申賞罰,以一其心。2、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3、三申畫戰陣旌旗。4、四申夜戰聽火鼓。5、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二、四平八穩:原形容身體各部位勻稱、結實。后常形容說話做事穩當,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錯,缺乏積極創新精神。出自施耐庵的《水滸傳》:“戴宗、楊林看裴宣時,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穩。”。三、七步之才:有七步成詩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氣,文思敏捷。近義詞:文不加點、倚馬可待、信手拈來。反義詞:呆頭呆腦 、胸無點墨。

三令五申加四平八穩等于七步之才。
一、三令五申:再三命令和告誡。“三令”與“五申”是我國古代軍事紀律的簡稱,最早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三令”:
1、一令觀敵之謀,視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
2、二令聽金鼓,視旌旗,以齊其耳目;
3、三令舉斧,以宣其刑賞。
“五申”:
1、一申賞罰,以一其心;
2、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
3、三申畫戰陣旌旗;
4、四申夜戰聽火鼓;
5、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
二、四平八穩:原形容身體各部位勻稱、結實。 后常形容說話做事穩當,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錯,缺乏積極創新精神。出自施耐庵的《水滸傳》:“戴宗、楊林看裴宣時,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穩。”
三、七步之才:有七步成詩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氣,文思敏捷。
近義詞:文不加點、倚馬可待、信手拈來。
反義詞:呆頭呆腦 、胸無點墨。
令五申平八穩步之才
三令五申加四平八穩等于七步之才。一、三令五申:再三命令和告誡。“三令”與“五申”是我國古代軍事紀律的簡稱,最早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三令”。1、一令觀敵之謀,視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2、二令聽金鼓,視旌旗,以齊其耳目。3、三令舉斧,以宣其刑賞。“五申”。1、一申賞罰,以一其心。2、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3、三申畫戰陣旌旗。4、四申夜戰聽火鼓。5、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二、四平八穩:原形容身體各部位勻稱、結實。后常形容說話做事穩當,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錯,缺乏積極創新精神。出自施耐庵的《水滸傳》:“戴宗、楊林看裴宣時,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穩。”。三、七步之才:有七步成詩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氣,文思敏捷。近義詞:文不加點、倚馬可待、信手拈來。反義詞:呆頭呆腦 、胸無點墨。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