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的傳說
驚蟄的傳說一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于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
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
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后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
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后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后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驚蟄的傳說二
春雷乍響,驚醒了山上的沉睡的白虎,它前后彎腰,拉伸著任、督二脈,左右搖擺,活動著肝膽二經,活動完畢頓感腹中無物,便徑直撲到山下的村邊準備進村覓食,忽見村里有許多長著獠牙的白虎,正和村人交談。
雖然聽不清是何內容,但能看見村人頻頻向白虎點頭,白虎大駭,心想:一覺醒來,村民怎么能和老虎成朋友了呢?看樣子,村民是不能惹了,如果惹了,村里的這群白虎非把我吃了不可。
再仔細一瞧,每個白虎滿嘴血染,下巴上還滴滴溚溚流個不停,心里暗地捉摸:如果我現在出去,必被這幫吃撐了虎恥笑,人家吃的是血嘴腸滿,我這兒還饑腸轆轆,確實是即失面子又丟人,咱也丟不起這“虎”啊。
隨即轉身回山,繼續酣睡,不再下山禍害百姓。百姓們看到白虎下山,心中非常恐懼,不敢亂言,不敢胡說,以免惹虎上身,遭其報應,虎走后,村民們相見如賓,不多是非,日子都過的其樂融融。祭白虎的風俗,從此在驚蟄這一天開始流傳。
驚蟄的歷史淵源
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自然節律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現行是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定節氣,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按黃經度數編排。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 西漢戴德《大戴禮記·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驚蟄”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相傳是漢朝時期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歷與宣明歷。因此,“啟蟄”的名稱便在日本保留了下來。
驚蟄三候
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后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二十四番花信風
驚蟄時期的花信風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沾了雨意的桃花,水淋淋的濕,一律收斂起輕薄的野性子,沉靜貞婉起來。淺淺的粉,從花瓣的最末端,淡淡地往里洇。洇至最深處,便成了無限溫柔的一痕紅。又或者,是美人頰上的胭脂,釀成了春天里最美的一盅酒,讓人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