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湯圓的由來簡介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
冬至吃湯圓的寓意和象征:
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湯圓怎么煮才不會爆裂?
1、室內溫度下置放5-10分鐘再入鍋
如果是不久從冷藏室拿出來的速凍湯圓建議在室內溫度下置放十多分鐘后再下鍋煮,待到水滾后將湯團一個個輕輕地放下去。
2、飯勺輕輕地拌和 下鍋后的湯團稍煮一會兒后用勺將其輕輕地拉開,朝同一方向稍作攪拌,使其轉動兩圈,不沾鍋。切勿不可以馬上用湯勺或木筷去推,那樣非常容易弄破。
3、慢火煮 湯團下鍋煮至飄浮到河面以后,要快速將火災改成文火來煮。若一直用火災煮,湯團持續滾翻就皮破。而且,因為遇熱不勻稱,也非常容易造成外熟內硬,影響口味。
4、 點2次涼水 水每燒開一次,就需添加適量的涼水,讓湯團熱中受寒,促使表皮層凝固,質地嚴密。燒開兩三次以后,再煮一會,就可以熄火盛出服用了(煮速凍湯圓最好是要2次幾滴水,才可以讓湯團內外都煮爛熟)。那樣煮出去的湯團就不容易破,而質軟不夠硬、甘甜滑口。
煮多久?
新鮮的湯圓煮7分鐘上下就可以,見到湯團浮起來了就類似好啦。速凍湯圓煮的時間較為長,需要10分鐘上下。先把速凍湯圓拿出來,在室內溫度下里放著,等水燒開之后再放湯團進來,等湯團浮起來,加一次涼水,再浮起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