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后還要熱多久 過了處暑多久就涼快了
處暑時,南風仍有“秋老虎”,而“秋老虎”一般發生在公歷8月——9月之間,所以處暑之后還要熱上半個月之后。
處暑氣候特點:
處暑節氣,單單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象。產生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應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
秋老虎發生在24節氣當中的立秋之后,屬短期回熱天氣,就像一只老虎一樣蠻橫霸道,所以民間稱這段時間為“秋老虎”。一般發生在8月——9月之間,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不一,總體來說持續半個月到二個月不等。氣溫雖高,但是總的來說空氣干燥,陽光充足,早晚氣溫相差不會太高。
處暑期間,明顯降溫的地方只是東北和西北地區。但每當冷空氣影響中國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刮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
雷暴活動不及炎夏那般活躍,但華南、西南和華西地區雷暴活動仍較多。在華南,由于低緯度的暖濕氣流還比較活躍,因而產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華西地區,由于處在副熱帶高壓邊緣,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動也比較多。
處暑后注意“秋凍”:
“秋凍”有助于鍛煉耐寒能力,在溫度逐漸降低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提高機體的產熱效率,提高對低溫的適應能力。
另外,秋季天氣轉涼后,時而出現氣溫回升的現象,俗稱“秋老虎”。因此,過多過早地增加衣物,一旦遇到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因熱傷風而感冒。
天氣從熱到冷是個漸變的過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趕緊穿上許多衣服,甚至冷一點兒就穿上棉衣,這種做法欠妥。因為過早地穿上棉衣,會使身體缺失對冷空氣的逐漸適應過程,導致抗寒能力降低,從而使身體在低溫環境下的主動調節功能降低。
等到了數九寒冬的時候,鼻子和氣管一旦受到冷空氣侵襲,就會過度收縮,使血流量減少,引起抗菌能力減弱,躲在鼻子或氣管里的病菌趁機活動,引起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發燒,使人傷風感冒。所以,衣物要慢慢地添加。
人的體溫一般在37攝氏度左右,體溫太高或太低,都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如今已經入秋,天氣轉涼,適當少穿些衣服有助于鍛煉耐寒能力,增強對低溫的適應力。
但是“秋凍”并非適宜所有人,老年人、兒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慢性肺病患者等特殊群體,并不適合低溫。
“秋凍”也要有個度,小心凍出一身病!老病根都是這樣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