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是什么意思 出伏要注意什么
出伏的意思,指的就是出了伏天,伏天結束,秋天快要來臨。元代的竹蓑笠翁有詩云:“蠶一二眠催出伏,秧三四葉尚憂風”,是古詩文中對出伏的一道記載。
出伏要注意什么
1、外出防風
隨身帶超薄外套或圍巾披肩,早晚、雨后的天氣涼爽,防止受風。
2、睡時防寒
睡覺時候保護腰腹后背,少睡涼席,避免受涼導致身體僵硬,頸椎不適。
3、秋瓜壞肚
西瓜、香瓜等伏天解暑的水果要少吃了,寒涼傷脾胃,容易腹瀉。
4、秋補有道
天氣漸涼,胃口便也開了,可以吃燉煮的肉類或涮鍋子來補秋,不要太過油膩,令消化不良。素食者可多吃五谷種子和根塊的土豆、南瓜一類。
三伏天易患疾病
1.缺水腎
三伏天酷暑高溫,人體易出汗,若補充水分不及時,大量水分就會通過皮膚蒸發,使得排尿減少,出現尿液濃縮的問題,一些難溶解的物質易在膀胱中沉淀結晶,形成腎結石即“缺水腎”,男性更為常見。因此,不管在空調屋還是室外,都要注意勤喝水、多喝水,專家推薦的每天飲水至少要達到1200毫升,不要等到渴了再去喝,隨時補充更有利健康。另外,盡量用白開水、菊花茶、綠豆湯等飲品來替代飲料,尤其在運動后,可以通過喝糖鹽水來補充流失的電解質。
2.啤酒病
大排檔是夏季夜晚的一道風景線,而冰鎮啤酒則是每個飯桌上少不了的“搶手貨”,但是邊喝邊聊,很容易喝過量。啤酒中的乙醇不僅會傷肝、腎,還會對心臟造成影響,我們稱之為“啤酒病”。加上啤酒屬釀造類飲品,嘌呤較高,長期飲用還易誘發痛風。但啤酒并非一無是處,它因含有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熱量,被形象地稱為“液體面包”。專家建議,成人每次飲用量最好不超過300毫升,一天不超過500毫升,溫度在12℃——15℃為宜。喝啤酒前可適當吃些主食和蔬菜填充胃容量,因為這些東西熱量不高,又含有碳水化合物,可以加強代謝,不易醉酒,還能對胃黏膜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3.冰箱胃
夏季天氣燥熱,不少人習慣在冰箱中“囤食”,但很多家庭的冰箱都沒有定期清理,熟食、蔬菜、水果等交叉擺放,很可能使冰箱內的某些細菌超標。尤其是大腸桿菌易在濕冷的環境中滋生,從冰箱取出食物后就馬上吃,細菌容易入侵腸胃,出現胃不舒服甚至胃疼、腹瀉、嘔吐等癥狀,吃出個“冰箱胃”。因此,冰箱中的食物,拿出來最好放到常溫后再吃,不同種類的食物冷藏時應用不同的容器分裝,避免細菌滋生。如果出現因食用冷藏食物“生病”的情況,可以喝些溫熱的大米湯、蘋果水和胡蘿卜水進行控制;如癥狀無法緩解,則要緊急就醫。
4.冰棒臉
冰棒等冰飲制品是夏季最受追捧的“明星食品”,但它們極易刺激人體的腸胃道,導致各種消化酶減少,尤其是孩子和腸胃比較脆弱的人群,多吃冰棒會使胃腸道的蠕動發生紊亂,出現胃痛、食欲不振等癥狀,造成臉色發黃、暗晦,稱之為“冰棒臉”。喜愛吃冷飲的人們可以嘗試自制,健康又美味。如將香蕉去皮后,用竹簽串成串兒,放入冰箱短時間冷凍后就變成了天然香甜的“香蕉棒”;或是將牛奶放入冰箱冷凍,待凍成塊兒后拿出來敲碎,加入水果塊和堅果就是自制的營養美味沙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