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馬上到,我突然想到,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都有一個固定的農歷日子,而清明節卻沒有。為什么清明節每年都是用的是公歷時間?
就網友提出的疑問,記者昨日專訪了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館長、教授、博士徐世球。
徐世球說,與我國大多傳統節日不同的是,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是依據太陽運行的軌跡而定,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屬于陽歷的范疇。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因此,節氣在陽歷上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清明節每年都在4月5日左右,前后僅相差一兩天,而在農歷里的日期卻變化很大。
據介紹,自清代以來,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定為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由于一年的長度是用太陽的運行定出,二十四節氣也是用太陽的位置定出,每一節氣在每年中的日期變動不大。
但是,一個回歸年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公歷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相當于5.8小時),節氣的特定時刻也會每年順延0.2422天。如此一來,累積4年后為0.9688天,幾近一天,為修正之,故陽歷歷法中有“閏年”制度,每4年會多出2月29日一天。順延的結果,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午夜至隔日,或因閏年之故而提前一日,這都會使節氣的日期發生改變,但日期差異只會在3天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