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春節
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過,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稱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烯起一根大柴 ,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土家人要吃象征吉祥如意,富富有余(魚)的“紅曲魚”和大鍋燴菜(或稱合菜)。正月初舉行古老的“擺手舞”會。“擺手舞”又稱“舍日巴”,土家族男女青年身著絢麗多彩的“西蘭卡普”(錦被),打著繡龍鳳的吉祥彩旗,抬上木鼓、在二胡、嗩吶、牛角等樂器的伴秦下起舞,常伴有詩歌,舞姿古樸,曲雅,優美,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七十多個動作,形象鮮明,有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參加者達萬人之多,場面盛大。此外,耍龍燈,耍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 活動為歡樂的土家人帶來無限情趣。
趕年
是四川、湖南、湖北三省交界處的土家族人民緬懷祖先勝利凱旋的節日。傳說在很早以 前,土家族的一位祖先被迫離鄉被井,多年戊守邊關,杳無音信。望眼欲穿的家人,突然得 知戊邊人正月初一回家團聚的消息,非常高興,約親友即日前來相聚。可是征人因戰事緊張 ,直到來年七月初一才返回故里。屆時,眾人殺豬宰羊、打糍粑、磨豆腐、釀米酒、灌香腸 、慶賀親人安全無羌、勝利凱旋。節日期間,親戚朋友要共進午餐,吃團圓飯,跳“舍日巴”。
調年會
土家語叫“社巴”。它是與祭祀祖先,祈求豐收相聯系的一種群眾性歌舞活動。屆時,各村寨的調年坪和擺手場(即平坦的開闊地)上鑼鼓喧天,規模很大,與會者往往上萬人。除跳擺手舞外,還有漢戲、西戲、陽戲、車車兒燈、龍燈、獅舞等。這種規模大的調年會每 隔數年舉行一次,單日開始和結束,日期也是奇數,歷時7天左右。還有一種叫“小擺手”,日期短,只有3天,規模較小,在調年會上表演反映一年四季農事活動的舞蹈,舞蹈動作粗獷有力,幅度較大,雙手擺動干凈利索,手不過肩。這種舞蹈在當地又稱“舍巴巴”,“舍巴月”等。
牛毛大王節
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為牛毛大王節。這一天定要殺豬,做大坨肉祭祖先。擺筵 席招待出嫁的姑娘和至親好友。這個節的來歷流傳著“牛王”神話說。古代農民刀耕火種日 夜辛勞卻忍饑挨餓,牛王奉命下凡了解到“三日一餐”難以活命,便擅改“圣旨”叫老百姓“一日三餐”。玉皇將它貶到凡間只許其吃草。因此,土家人為感激牛王,把四月八定為“牛王節”。
六月六
傳說六月六是茅崗土司覃屋遇難的日子。血染了龍袍,土家為紀念他,就在這一天把好衣料,衣服拿出曬,俗稱曬龍袍。以保土家子孫后代昌盛興旺。
有的地主則以六月六為“吃新節”,家家都用包谷煮酒行祭,殺牛敬神,還有一些地方在這天會殺兩頭豬,到神壇敬彭公爵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