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農民住宅,均為土木結構的平房。其樣式有:財主富豪構筑土壘的屯莊,為的是防匪防盜,四壁墻高一丈八尺至二丈四尺,底寬丈余。墻頭上還構筑女兒墻,四角有角房或角樓,墻頂有通道,可以四周巡視。莊內建筑四合院,有的屯莊內可建四院至五院房屋,名曰“五子奪魁”。主院堂屋為四梁、八柱、九宮、十一檁,兩側有抱廈,對面有倒座屋,前有雨欄,有三部彩、五部彩之分,上有天棚,下有石條構筑的臺沿,雕梁畫棟,富麗堂皇。一般農民多為土木建筑的四合院,有專修建筑和土梁建筑之分。四周有土墻(高丈余),前有大門,大門又有專修大門和土大門之分。窮家小戶多住民房子,三、五間不等,一般沒有圍墻。有的住“場房子”(看場用的)或叫“莊顆子”。
室內裝飾布置因貧富而異。四合院上房俗稱堂屋,中間有泥臺或供桌,上壁掛佛像或神像,左面一間供奉灶神或財神,右面一間供奉家堂香火,泥臺上擺放祖宗牌位,上掛家譜或歷代成名的祖宗畫像。每逢初一、十五或年節下,燒香祭祀。四合院兩邊為廈房,是晚輩居住的地方,室內一般只擺設衣柜,上房對面的“倒座”,是長輩居住的地方,上墻一般都掛福祿壽星圖、天官圖或鐘馗圖。室內擺設有琴桌、方桌、富柜、太師椅等。至于一般農家也就無所謂擺設,室內有一、二條板凳供人坐也就不錯了。多數農戶進門就上炕,盤腿而坐。吃飯有一小炕桌在中,置放碗、盤和筷子。至于一些貧困人家,鍋頭連的炕,生火就冒煙,筷子用的芨芨棍,半碗糠菜半碗糧的情景,也數見不鮮。一些農家鋪-不起席子,就在炕上鋪一層沙子,冬天炕燒暖,一家人蓋一件破爛皮襖過夜。真可謂“濕柴難著,窮人難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