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韓愈,字退之,河陽人,唐代文學家,散文尤為著名,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韓愈其人有杰出的才華,可他的政途卻多坎坷。貞元11至16年,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的感嘆。貞元19年,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征徭役租稅,被貶為陽山令。
2、“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喻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后一句在稱贊其詞藻華美的同時,也點出了《史記》作者司馬遷寫作時與屈原頗有幾分類似,都是懷才不遇,抑郁不得志。
3、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號士。其先世為太原人,后遷居下圭,出生于河南新鄭。貞元十五年進士。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哪《琵琶行》、《長恨歌》等也極有名。
4、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人。因處于牛李常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
5、高適,字達夫,德州莜人,少潦倒落拓,四十歲后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縣尉,不久即辭去,后來在河西節度使歌舒翰幕中掌書記,接觸了大漠神奇風光和戍邊士卒的艱苦生活。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也稱“高岑”。
6、杜甫,從為被朝廷聘用過,一生貧窮落魄,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后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