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過了霜降,氣溫就會驟降,許多地方開始出現初霜。霜降節氣有什么含義?霜降還有哪些傳統習俗呢?下面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霜降節氣有什么含義呢
霜降的節氣特點就是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的溫度則是比較炎熱。雙霜降是秋季最后一個節氣,是秋天到冬天的一個過渡期,天氣漸寒始于霜降。霜降節氣反映的是天氣轉冷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表示進入這個節氣就會“降霜”,“霜降”與“降霜”的含義還是有區別的。
霜降的傳統習俗
針對霜降這個節氣,我國傳統人民也有許多習俗,其中包括飲酒賞菊,因為此時正是菊花盛開的好時節;有一種說法是,霜降這天要吃柿子,不然冬天的時候嘴唇會裂開;還有進補,民間有“補洞不如補霜降”,覺得“秋補”比“冬部”更重要,因此霜降時節,民間有“煲羊肉”“煲羊頭”“煲兔肉”等食俗;除此之外還有登高遠眺、掃墓祭祖等習俗。
霜降各地的風俗
廣西的居民在霜降這一天習慣吃牛肉,以祈求冬天里身體暖和強健;在廣東地區,霜降前還有“送芋鬼”的習俗,先把瓦片堆砌成河內塔,放入干柴點燃,等瓦片燒紅后推倒,用燒紅的瓦片熱芋頭,最后將瓦片丟到村外,這就是“送芋鬼”,大家用這種方式來辟兇迎祥;福建地區喜歡吃鴨子,霜降這天要進補,閩南有句諺語叫“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而在北方的說法則是“貼秋膘”。
中國地大物博,關于霜降的習俗各個地方都有些差異,霜降時節記得添置衣物做好御寒準備,大快朵頤的同時也別忘了加強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