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大多數節慶來源于中原地區,但是又不乏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有自己一套規范、整理的過節傳統,迥然于其他地方。那么,廣東各地冬至要做什么呢?
廣東各地冬至習俗
廣州
“冬大過年”、“肥冬瘦年”,是廣州人自細聽到大的諺語。冬至似乎比春節還重要,陣仗比春節還要大。現在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還做湯圓、劏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也有許多廣州人選擇在酒樓過節,舉家團聚,讓大大小小的酒樓家家“墟撼”。只不過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飼耗”也極為少見。
順德
打邊爐實際為打甂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肴。在順德,一家人圍坐打邊爐過冬至,寄托著團團圓圓、暖暖和和過好這個冬的期許,盼一家人平安健康,共迎春節!
陽江
陽江人過冬至,會做當地的特色傳統美食——咸湯圓,寓意“一家團圓、美滿幸福”。陽江人把湯圓稱為“圓子”,和普通湯圓不一樣,餡不是包在湯圓里面,而是把湯圓切成粉粒,湯圓餡放湯里煮開,聞到香味后,再放湯圓一起煮。
用料以當地海產為主,材料一般配有魷魚絲、干瑤柱、蝦米干、鮮貝、煎香的鯪魚肉松、豬雜等等材料來熬出湯底,再加入白蘿卜一起熬煮,湯汁鮮甜無比。糯米粉手工做出的圓子口感滑潤綿韌,蘿卜粒吸收了湯水中的精華更鮮嫩可口。
中山
小欖有冬至吃“水欖”的習俗,小欖的“湯圓”并不圓,像橄欖狀,故稱“水欖”,實際上是一種用菊花肉作餡料的糯米湯圓,餡料通常是蓮蓉或綠豆沙,再加入些許菊花肉。
除了一般的習俗外,東升人還喜歡用大芥菜、甜薯、豬肉粒燴煮成一種名為“漚冬”的菜祭祖,意為迎接冬天的來臨。而在坦洲,當地的村民還喜歡吃茶果來應節。
梅州
客家人稱冬至為“過冬”,按照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好好地吃一頓”。冬至前后,梅州客家人都喜歡吃羊肉煮酒,認為在冬至時節食用對身體大有裨益,因此酒煮羊肉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時令美食。此外,這一天釀造娘酒也是梅州地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這習俗已傳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當天一大早,許多村民都在家中忙著釀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
佛山
冬至當日,各家各戶一早殺雞準備菜肴、果品拜祖先、蒸“松糕”。“松糕”是一種米粉發酵做成的糕點,蒸熟后有很多的細孔,整個糕點。松糕有高升大發的好意頭,所以蒸松糕也是不能少的。而在順德,還有“圍坐打邊爐過冬至”一說。冬至一家人團聚,“打邊爐”取暖必不可少。
東莞
冬團是道滘群眾在冬至時節(俗稱“做冬”)必吃的一樣傳統食品,由糯米皮和餡兩部分組成。冬團的餡通常以眉豆為主要原料,還會加入花生等材料,分甜咸兩種口味。做好的冬團需要用油刷一遍,然后用蕉葉墊好放在蒸籠里蒸熟。
潮汕
冬至,潮汕人相當重視,并稱之為冬節,是每年時年八節的最后一個節日,也是距離過年最近的節日,屬喜節。冬節沒有“爆竹一聲除舊歲”的熱鬧氣氛,沒有做新衣給壓歲錢,沒有登門拜訪賀新禧。但它同過年有很多相似之處:吃團圓飯、祭祀祖先,家里有以虛歲計算未到15歲年齡的孩子要拜公婆。或許因為這些緣故吧,潮州民間就有“冬節小過年”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