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謂知行觀,是指社會個體協調知識與行為的能力,它的量化標準,是某一個體知識加社會行為所獲得的物質生活實在物的多少;
2、在帝國時代,社會個體的生存價值是與其知行觀成正比的,中國的孔子同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是處于同一時代的思想家;
3、孔子時代,社會處于頻頻戰亂之中,某一社會個體的生存價值絕大部分是由其蒙昧的實踐觀、原始的實踐能力所決定的,身強體健的勇士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英雄;
4、在孔夫子之后,中國開創了一個社會個體追求知行觀的漫長的歷史時期,無論“格物致知”、“學而知之”,還是當時的“君子觀”,都是揚棄蒙昧的實踐觀,試圖將知性和行為相統一的理論形態;
5、在古老的東方,中國的大思想家們卻是偏向于認知同行為的協調,即所謂“知行合一”,但這種協調與合一并不是落腳在知性之上,而是在行為的社會實用性或經世致用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