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小年是什么時候
南方小年在臘月二十四
北方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稱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則稱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jié)為小年。中國國內(nèi)也有不少地區(qū)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做小年。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
在北宋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這種比較奇特的現(xiàn)象,那時北方地區(qū)過小年就是在23,這個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也就是王公貴族皇帝們過小年是在23。北方離政治中心近,皇帝都23過小年了,你自然也要23過小年,否則的話那就是跟皇帝對著干,搞特殊,可是會被殺腦袋的。而南方離政治中心就稍微有點遠了,一般他們都是聽皇帝的風聲,皇帝過完了他們才會去過,所以就會偏差了一天,這也是信息差的一個表現(xiàn),畢竟古代通信手段并不發(fā)達。(另有一說法,官三民四船五,按等級過年,而北方屬于政治中心,等級較高。)
南方小年怎么過
浙江一帶,祭灶日把怡糖拌上米粉做成元寶的形狀,叫“糖元寶”。
蘇州送灶神,民間將松柏枝、石楠、冬青一起扎成小把,稱“送灶柴”,沿街叫賣。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到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所以俗語說“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在歲末賣年畫的小攤上,也賣灶王爺?shù)漠嬒瘢阌谠凇敖釉睢眱x式中張貼。圖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目清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國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表示男女授受不親。也有的地方對灶王爺與灶王奶奶共祭的,便沒有這一說法了。
古城蘇州的送灶活動,也是在每年的臘月二十四(當?shù)厝朔Q為念四)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將提前購買或自制的膠牙糖(俗稱糖元寶)拿出來,敬祀灶神。有些人家,還用米糖包上豆沙餡,精心虔誠地制作成“謝灶團”來供奉灶神。另外,還要將寺院僧尼在小年節(jié)前所贈送的“檀越灶經(jīng)”上認真填寫各自姓名,引火焚化,用來消除災禍;用篝燈載灶馬,用竹筷為灶王做個轎子,在門外焚燒,算是送灶王上天;將稻草切成一寸左右長的草料,摻上青豆,撒到屋頂,算是給灶王之馬上路的干糧??傊?,是要認真地為灶神升天打點行裝、準備錢糧,以便讓灶神老人家高高興興上天去。待將灶神送走,人們還要將門外火堆中未燃盡的竹架等,撿回各自家中,放入灶堂。稱之為“接元寶”。
過小年的來源
過小年節(jié)日來源一
灶君,在夏朝就已經(jīng)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尸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過小年節(jié)日來源二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民間傳統(tǒng)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yè)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zhuǎn)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