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的傳說
農歷7月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霄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并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愿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鬼節源于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說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后,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蓮于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于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鬼節的民間故事1
據說東漢的蔡倫發明造紙后,生意興隆,為他賺了不少錢。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羨慕。慧娘就要蔡莫也去和蔡倫學造紙。但是蔡莫的恒心不夠,工夫還沒到家就急急忙忙的自己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品質低劣,乏人問津,兩夫妻就對著一屋子的紙張發愁。
最后,慧娘想出了一條妙計,便附在蔡莫的耳邊,如此這般的教了一遍。
到了這天晚上,鄰居們忽然聽到蔡莫家傳出了嚎啕大哭的聲音。大家趕過來一問,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斃死了。次日清晨,蔡莫當著鄰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來。一邊哭訴,一邊燒紙。燒著燒著,忽然聽到棺材里有響聲。過了一會兒,又聽到慧娘的聲音在里面叫著:"開門,快開門,我回來了"。眾人都呆了,最后終於鼓起勇氣打開棺蓋。慧娘就跳了出來,告訴鄰居,她死后到了陰間,閻王讓她推磨受苦。因為蔡莫燒給她很多紙錢,所以小鬼們都爭著為她推磨。她又把錢交給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
蔡莫故意的問:"我沒有給你送錢啊?"慧娘就指著燃燒的火堆說:"那就是錢啊!陰間是以紙當紙的"。蔡莫一聽,馬上就去抱了兩大捆的紙來燒,說是讓陰間的爹娘少受點苦。鄰居見狀,發覺紙錢有這么大的用處,于是個個都掏錢來買蔡莫造的紙。消息傳開后,不到幾天,蔡莫家的紙全都賣光了。
由于慧娘還陽的這天是農歷七月十五日,因此每逢這一天,人們都會給祖先焚香燒紙。這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鬼節的民間故事2
其實,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民俗相信,在這一段時間會有許多的孤魂徘徊在陽間。
中元節,是華人很重視的一個日子,每一年的中元節都會有許許多多普渡祭拜的盛會舉行。這個鬼節也是眾多的華人節日中規模最大,花錢最多的一個節日。
中元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節"。有關盂蘭節民間一直是流傳著目蓮救母的故事。話說,目蓮的母親劉青捷被打入地獄。
目蓮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親墮入惡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嚨很小,不能進食,餓得很辛苦。他見狀,拿了飯要喂母親,可是飯一進口,就燒成灰炭。
目蓮感到悲痛極了,要求釋迦解救。釋迦告訴他說: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羅列百味,供奉眾僧,才能解他母親倒懸之苦。
終于,他幫助了他的母親脫離倒懸之苦。后人因此應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華人社會在這一個月會開始供拜,有些地方則會舉行普渡大拜拜。盂蘭盛會是華人除了農歷新年,第二大的節日。
七月鬼節,你不難在街頭巷尾的空地上、廟宇看到設壇祭拜。一些較大的祭拜,會供拜鬼王。鬼王也稱普渡王,傳說是觀音大士的化身。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個人家里祭拜。街普是個別擇日祭拜。市普則是以市場為主體的大普渡。
七月三十日鬼門關,一個月的中元就這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