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沙坪壩區凌云路渣滓洞,位于重慶市郊歌樂山下磁器口、五靈觀一帶,三面環山,一面臨溝,地形隱蔽;
1938年起,這里被國民黨特務機關改造成秘密監獄,專門用來關押和迫害革命者,許多可歌可泣、英勇悲壯的事跡便發生在此,渣滓洞分內、外兩院,內院有一樓一底的男牢16間,另有兩間平房作女牢,外院為特務辦公室和刑訊室,解放前夕,國民黨特務縱火焚燒了渣滓洞,僅逃出15位被囚禁的革命者,其余皆不幸犧牲,渣滓洞原為人工采煤的小煤窯,因煤少渣多而得名;
三面環山,一面臨溝,地形隱蔽,1943年白公館被改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所關押“政治犯”遷此,于1947年4月遷回,1947年12月,關閉半年多的渣滓洞作為重慶行轅二處第二看守所重新關人,江竹筠、許建業、余祖勝等烈士曾在此關押過。 渣滓洞看守所分內外兩院,內院有一放風壩,一樓一底的男牢十六間,女牢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