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四怎么拜灶神 臘月二十四拜灶神有什么講究
一是設灶王龕。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人們如果要祈福禳災,便要對灶王爺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將污臟之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名目繁多。
二是送灶神。每年臘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臘月二十四)要送灶神,也就是祭灶,時間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古時祭灶不分身份的貴賤、高低,上至皇宮、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對灶神都是畢恭畢敬。據有關資料記載,每年臘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寧宮大祭灶神,同時安設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禮,以迎新年福禧。祭灶這天,坤寧宮設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燭供品,殿廷中設燎爐、拜褥。像民間一樣,在灶君臨升天匯報工作前,要用粘糖封住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說八道。祭灶時,宮殿監奏請皇帝到坤寧宮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禮。禮畢,宮殿監再奏請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禮。民間祭灶,則是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然后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將供了一年的灶神像請出神龕,連同竹篾扎的紙馬,并準備一點黃豆和干草,作為灶神和馬長途跋涉所需的干糧、草料,點火焚燒。此時還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幾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院子被火照得通明,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因為灶王爺長得漂亮,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出現“男女之嫌”。
三是接灶神。臘月二十三送走灶神,正月初一(也有的是在正月初四)還要把灶神接回來。接灶神的儀式相對簡單,初一五更時分,將一張馬的畫像燒掉,表示接來了灶神,同時在灶臺上重新貼一張新的灶神像就可以了。
四是跳灶王。東南地區民間還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動。 “跳灶王”是民間由古代“驅儺”發展而來的一種活動形式,主要是乞丐們的活動,由臘月初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進入臘月后,乞丐們三五成群,扮著灶公灶婆,拿著竹枝,來到人家門庭,邊跳邊唱乞討錢物,謂之“跳灶王”,也含有驅邪之意。
五是祈福禳災。任何時候都要對灶王爺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將污臟之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名目繁多。
祭灶神用什么貢品
需要祭果、酒和菜,供的時候點香、點燭。具體包括年糖年餅:象征生活甜甜蜜蜜(超市有賣一大包的,里面有各種東西);年糕:象征年年高;荸薺:也叫馬蹄,象征有錢;甘蔗:象征日子節節高。(要有頭有尾整根的,灶神用甘蔗的尾梢來當馬鞭);菠菜:要有根的,紅色的根須象征日子紅紅火火;大蒜苗:象征過日子很會算(精打細算)
以上六種為必須的,除此之外,還有:酒:農歷二十三祭灶的要有酒,農歷二十四祭灶的不要酒(黃酒或老酒即可);豆腐:上面印有紅色“福”字的最好;
其他:糖果、桔子等都可。一般十樣,或不少于十樣。十,代表十全十美;給灶神燒紙錢,一般燒金元寶。
灶神的職司
一是主管人間的飲食制作,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防止發生火災事故。二是監察人間罪惡,掌握一家壽夭禍福的職能。灶神是天帝派駐各家的監察大員,是一家之長,負責監督一家老小的善惡功過,定期上報天庭。有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流傳著“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的俗諺。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釋人們“媚于灶”的原因時指出:“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也就是說,如果不討好灶神,他就會向上天告你的惡狀。由于人與天帝無法溝通,所以,天帝那兒只能任憑灶神胡言亂語,凡人“無所禱也”。 灶王爺接受了一家人的香火,當然要保一家人的康泰。同時又要察一家人的善惡,奏一家人的功過。如果是功勞多的,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壽;如果是過多的,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災殃。灶神告什么狀,天帝就會給你定下什么懲罰,嚴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輕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試想,平白無故地丟掉幾百日的壽命,這種懲罰實在是讓人畏懼。
灶神的誕辰
灶神的誕辰為陰歷八月初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