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為什么要猜燈謎 元宵節猜燈謎的由來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猜燈謎是一項妙趣橫生的游藝活動。燈謎起源于西漢的隱語,后發展成為民間謎語,又叫“打燈謎”。據記載,在南宋,猜燈謎就已經成為元宵節的一種游戲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云:“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這“藏頭隱語”,即是謎語。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元宵節為什么要猜燈謎?猜謎變成燈謎,還有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著體面的人,就拼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就吹胡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爛,一次去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氣,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這大花燈上題著一首詩。笑面虎上前觀看,只見上面寫著:頭尖身細白如銀,稱稱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元宵節猜燈謎的由來及傳說故事: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
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去世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很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地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及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的殘暴,因而敢怒不敢言。
直到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擔心遭到傷害和排擠。因此,在上將軍呂祿的家中秘密集合,共商謀反之事,以便徹底地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到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住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同開國老臣周勃、陳平一起,設計鏟除了呂祿,終于徹底平定“諸呂之亂”。
在平亂之后,眾位大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為漢文帝。文帝深深感到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叛亂的正月十五日,定為與民同樂的節日,京城里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以示慶賀。從此,正月十五便成為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元宵節”。
元宵節四大猜謎方法
1、象形法
這種方法需要用到你的聯想力,仔細觀察漢字的結構來得出答案。如謎面“三潭印月”(打一漢字)謎底:心。
2、擬聲法
仔細聽謎面的發音,就能發現其中的玄機。如謎面“聞聲聽似太太你好嗎?”(打一電影名)謎底:《泰坦尼克號》。
3、會意法
這是最基本的燈謎方法。基本80%的燈謎用的都是“會意法”。簡單地說,就是讀懂謎面的意思,來扣合謎底。如謎面“拒收紅包”(打一中醫療法)謎底:推拿。
4、離合法
也叫“拆字法”。哪些謎面應該用“離合法”來猜呢?有個非常簡單的判斷方法,看看謎面上是否出現方位指示詞及明確的方向指示詞,如“東西南北中”、“前后左右”、“來去上下”等。如謎面“他去也,怎把心兒放?”(打一漢字)謎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