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怎么來的
晉文公在流亡期間,介子推曾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賞時卻忘記介于推。介子推不愿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文公手下放火焚山,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于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誰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于推。當晉文公得知介子推攜其老母躲進綿山,過起隱居生活時,便多次派人召請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卻直意不出。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藏山里,這時,有人獻計放火燒山,認為介于推是個孝子,他一定會保護老母,下山避火。晉文公極為愧疚痛悔,大哭之后,遂下令將介子推厚葬又將其遇難之日定為寒食節,全國嚴禁舉火,無論何人——律不準吃熱的食物,以示對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現在寒食節是怎么過的
寒食節,為了祭奠祖先,講究三天不開火,吃點寒食墊補墊補,各地吃的東西不太一樣。
在江浙一帶,要吃綠餃子,用糯米粉做成,用草頭染色。山東人在寒食節注意吃冷饅頭和煮雞蛋,而老北京的寒食節有很多吃的。
最早的涼菜有十三種,比較容易攜帶和保存的老北京小吃,如艾窩窩、燒糖、糖耳朵、三子麻花、墩糕、姜汁排骨等。有很多活動。參觀陵墓、禁煙、祭祖、冷食、栽柳、郊游、蹴鞠、秋千、賞花、斗雞、宴請、吟詩等。
一家人或一家人到祖墳前祭奠、添土、掛紙錢,然后把兒子吐艷、蛇、兔鋪在墳頂上滾下來,放在柳枝或針上,放在房間的高處,意思是觸摸祖先的德澤。
韓國人怎么過寒食節
作為韓國傳統的四大名節之一,寒食節在韓國民眾中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
掃墓
過去在寒食節這一天會舉行各種不同的活動,到現在就只剩掃墓祭祖這一項保留了下來。除了給墓園除草、清掃之外,還有一項特別重要的是給舊墳植上新的草皮。
吃寒食
在寒食節的當天也有不生火只吃寒食的習慣。在寒食節的前一天提前準備好涼拌的豆芽等涼菜以及冷飯,或者是準備好一種叫做“寒食面”的蕎麥面條作為這一天的食物。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吃寒食的習慣也漸漸不像以前那樣被嚴格遵守了。
食艾蒿
寒食節期間正處在初春之時,寒冷的氣息逐漸退去,萬物復蘇,野地里也開始遍生艾蒿。作為寒食節不可缺少的一道節日食物,艾蒿常常被做成年糕或漂亮的糯米團,甚至在祭祀的時候也常常會見到它的身影。
寒食節雖然是中國傳統節日,但從中國傳到韓國卻得到了重視,而我們卻忽略了寒食節的存在,雖然在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就合二為一了,但小編不希望我們把自己的傳統文化搞忘了,請記得我們還有個節日叫“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