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就是立春,所以打春和立春是一個意思,只不過打春是立春的俗稱。
打春是立春嗎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一樣有眾多民俗,如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活動,有打春牛和咬春之習俗等。各地傳統不同,風俗不同,所以迎接立春的形式也不同,但是歸于一點,都是慶祝新春的開始,寄予新的希望。立春,也稱打春,是春節前后的重要節氣,也是一個十分古老的節日。夏朝時,曾經以立春日為正月節。
打春的來歷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史書上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京都風俗志》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后,“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征。
這里說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農事。老北京的廟會里,一般都會在賣皇歷的同時連帶著賣春牛圖,春牛圖上前面牽牛的那個男子,畫的就是芒神。
彩牛繪身,鞭炮齊鳴,還有裝扮成春官的人在道前相迎,接芒神、打春牛,這樣的儀式歷史很悠久了,而且最早都是宮里親自出面操辦這一切的。宋《東京夢華錄》書中曾經記載:芒神和春牛“從午門中門入,至乾清門、慈寧門恭進,內監各接奏,禮畢皆退”。
這一傳統,到了后來已經稍稍有一些變動,把芒神和春牛設于宮前,改為了設立在郊外。這樣的變動,在明朝的文字中已經有了記載,在東直門外,專門設立了置放芒神和春牛的春場。不過,在京城,所有的儀式照舊還是由宮里來組織完成。明崇禎年間印制的《帝京景物略》一書中,有專門對春場的記載:“東直門外五里,為春場,場內春亭,萬歷癸巳,府尹謝杰建也。故事,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幟先導,次田家樂,次勾芒神亭,次春牛臺,次縣正左、耆老、京師儒。府上下衙役皆騎,丞尹輿。官皆衣朱簪花迎春,自場入于府。是日,塑小牛芒神,以京兆生舁(抬之意)入朝,進皇上春,進中宮春,進皇子春。畢,百官朝服賀。立春候,府縣官吏公服,禮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勸耕也。”
可見,那時的“打春”,和最早的一哄而上“眾役打焚”的情景,已經有所不同。不過,禮儀似乎更加繁復,百官朝服,彩仗鞭牛,場面壯觀而熱烈。鞭打春牛之后,退朝時,還“各以彩仗贈貽”,那些官員如以前農人把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樣,求得一年的風調雨順,其祈禱與保佑的含義,是和前人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