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與“寒食”最初是分開的。寒食節這一天不能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飯,所以叫“寒食”,又稱為“冷節”、“禁煙節”。古人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一般是在清明前一天或者兩天,這一天要禁煙火,吃冷飯。那么清明前一天為什么是寒食節,有一個歷史故事。
故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驪姬之亂“,使得晉國國君晉獻公的兒子重耳在國外流浪,重耳在流浪期間,受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重耳身邊有個隨從名字叫介之推,他對重耳一直不離不棄,忠心耿耿。有一天,他們在山里迷路,好幾天都沒有吃飯,重耳餓得走不動了,人也非常地絕望。介之推看到了,非常心痛,救主心切的他忍著鉆心疼痛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并且烤熟之后給了重耳吃。重耳把肉都吃光了,后來問他:“肉是從哪里來的?”介之推給重耳看了血淋淋的腿,重耳感動地熱淚盈眶,并且說將來要報答他。介之推表示不求報答,只要永遠記住一片誠心即可,并且希望重耳如果日后做了晉國國君,能成為一個勤政愛民的好國君。
重耳在外流浪了十九年后,終于重返晉國當上了國君,就是晉文公。重耳當了國君之后,對介之推“割肉救主”的恩情,逐漸就淡忘了,他封賞了跟隨他流亡的官員,唯獨把介之推給落下了。后來在別人提醒之下,才想起來,于是派人去請介之推,都被拒絕了。晉文公重耳感到非常愧疚,決定親自去請,但是介之推對重耳感到很失望,早就躲到山里不想見他。重耳聽信讒言,放火燒山想逼迫介之推現身,沒想到介之推寧可被燒死也不想再見重耳。介之推臨死前留下遺言,他希望“重耳能成為一代清正廉明的君王,祝愿朝政能夠清明再清明”。重耳萬分悲痛,每年到介之推被燒死的這一天,晉國都要禁煙火,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自那以后,人們為紀念忠良,在寒食節掃墓、禁煙火、吃冷食的習俗傳遍了中國。因為“清明”和“寒食”的日子非常接近,后人就將寒食與清明合在了一起。也有些地方,將寒食分為“大寒食”和“小寒食”,清明節的前一天為大寒食,而在清明節這一天叫做小寒食。但在絕大部分地區,現在已經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為一個節日,統稱為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