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元宵”,這一個“鬧”字將元宵節的快樂分為刻畫的淋漓盡致。春節雖然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但是每日迎來送往,真正快樂過節的時間非常少,豈是一個“累”字能形容的。到了元宵節,就可以盡情玩一玩了。逛廟會、猜燈謎、賞花燈、踩高蹺、鬧元宵......各種民間活動熱鬧非凡。除此之外,元宵節對應的美食也很多,除了大眾知道的元宵、湯圓外,還有12種節令美食。
元宵節除了吃湯圓、元宵,還有這12種節令美食
1、餃子
在我國北方沒有什么事是一頓餃子解決不了的,更何況是這么隆重的節日!其實在古時,就有元宵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河南還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十五這天吃餃子,十六這天吃元宵。寓意團圓吉祥,扁扁圓圓又一年!
2、油茶
我國有些山區,則有“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的說法,扁食指的就是水餃,而打油茶則是類似于一種加了菜、水果的咸粥或甜粥類面食小吃。過年期間,人們天天大魚大肉,到了元宵節,估計沒有什么比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油茶更讓人心曠神怡的了。好喝又暖胃,特別是過年期間容易上火、厭食,吃飯沒胃口,看什么也膩,這時候一碗油茶是最治愈的。
3、生菜
在我國廣東,元宵節有“偷”摘生菜的習俗,并拌以糕餅煮著吃,在老廣人眼里,這種食品代表著吉祥!再就是因為生菜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作是吉祥富貴,財源滾滾的七喜慶之物!
4、棗糕
作為曾經的宮廷點心,棗糕以面粉、棗泥、紅糖為主料,烤制而成,流落到民間后便成了元宵節的傳統點心。棗糕雖然沒有其他傳統點心那般細膩精致,但是馥郁醇厚的棗香味,只一口,便成了人們喜歡的味道,這也是棗糕這么多年來一直受熱捧的重要原因。
5、元宵茶
在陜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面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膩,對于由于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并且這種食物老少皆宜,不像吃元宵的時候禁忌那么的多,老人孩子還必須少吃一點。
6、面條
在我國江北地區,流行著這樣的說法:“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后望明年”。意思就是說人們過元宵節期間,吃完了元宵之后賞花燈,游玩了一晚上,肯定餓了。賞完花燈,等摘下花燈后就要吃碗面條,也寓意長長久久、順順妥妥,這才有了“吃了以后望明年”之說。
7、豆面團
昆明人喜歡吃豆面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后磨面,團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8、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制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9、糟羹
臺州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調”。都曉得,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吃湯圓,鬧花燈。月圓,吃湯圓,寓意全家團團圓圓。而臺州偏增加一天,十四、十五,兩天都過,而真正的元宵夜是正月十四。
過元宵,臺州人一般不吃湯圓,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糟羹。糟羹是用山粉勾芡的,所以又叫山粉糊。老話講,先苦后甜,咸羹講究味道,突出“鮮”味,先嘗為好,把“甜”放在后面,于是,十四夜吃咸羹,十五夜吃甜羹。
10、湯團
江浙滬地區更多的將元宵節的節食成為湯團,而非湯圓。上海的湯團主要有兩大流派:一是本地的大湯團,二是寧波湯團。
本地湯團,個頭有乒乓球大小,比一般的湯團要大不少,所以叫大湯團。干糯米粉作皮,餡心主要是咸口味,如鮮肉或者菜肉,也有甜口味的,如豆沙、芝麻等,但還是以鮮肉或者菜肉更多見。
11、年糕
在元代的時候就有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食用年糕的記載,年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尤其是在春節期間必備的食物之一,因為年糕又可以叫做“年年糕”,能夠諧音“年年高”,有著一年比一年好的寓意。
12、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面,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