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對人們的生活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元宵是從古時候流傳下來的,這個節日有很多的風俗要注意,以前的時候,只有那些貴族才能夠過這些節日,但是,隨著節日的傳播,正月十五早就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節日。
正月十五元宵節躲燈說法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 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南北朝時,元宵節燃燈已成氣候, 而真正讓元宵節燃燈之俗發揚光大的則是隋唐。
此日逐鼠由來介紹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要完蛋。
元宵節吃湯圓和睦幸福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