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每年的有一段時間會發生寒潮,時間最早開始于9月下旬,最晚可以到次年5月。寒潮的到來是有一些危害的,那么,大家知道寒潮的危害是什么?寒潮天氣的影響有哪些?一起來看看。
寒潮的危害是什么
寒潮的危害是引發多種嚴重的氣象災害,對農業、牧業、交通、電力、甚至人們的健康都有比較大的影響。
寒潮天氣對農業的影響
由于寒潮帶來的降溫可以達到10℃甚至20℃以上,通常超過農作物的耐寒能力,使農作物發生凍害。
寒潮天氣對電力和通信設施的影響
寒潮引發的凍雨會使輸電和通信線路上積滿雨凇,輸電和通信線路積冰后,遇冷收縮,加上風吹引起的震蕩和雨凇重量的影響,線路會不勝重荷而被壓斷,幾千米甚至幾十千米的電線桿成排傾倒,造成輸電、通信中斷,嚴重影響當地的工農業生產。
寒潮天氣對公路、鐵路交通的影響
寒潮伴隨的大風、雨雪和降溫天氣會造成低能見度、地表結冰和路面積雪等現象,對公路、鐵路交通安全帶來較大的威脅。
寒潮天氣對民航的影響
寒潮所到之處,平均風速一般為15米/秒以上,并且持續時間較長。大風使起飛和著陸的飛機易發生輪胎破裂和起落架折斷等事故。寒潮造成的低能見度、路面結冰和積雪也對飛機的起降有很大影響。
寒潮天氣對航運的彩響
寒潮大風到達海上時,由于海面摩擦力小,風力一般可達7?8級,陣風甚至達到11或12級,海上的航運常常被迫停止,船只需進港避險。另外,寒潮大風可以制造海上風暴潮,形成數米高的巨浪,對海上船只有毀滅性的打擊。
寒潮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大風降溫天氣容易引發感冒、氣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風、哮喘、心肌梗死、心絞痛、偏頭痛等疾病,有時還會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寒潮天氣的影響廣泛,造成的災害也比較嚴重和多樣化,因此,我們應該對寒潮天氣和災害給予足夠重視,以便提前預報并及時采取防御措施,減輕和避免災害損失。
不是所有冷空氣都叫寒潮
寒潮是冷空氣的一種,并不是所有冷空氣都是寒潮,它是冷空氣中的“王者”。
根據強弱程度,我國將冷空氣分為五個等級:弱冷空氣、中等強度冷空氣、較強冷空氣、強冷空氣和寒潮。
在氣象學意義上,寒潮有嚴格的“門檻”。中央氣象臺副首席預報員楊舒楠介紹,寒潮天氣過程是一種大規模的強冷空氣活動過程。根據冷空氣國家標準,使某地的日最低氣溫24小時內降溫幅度≥8℃,或48小時內降溫幅度≥10℃,或72小時內降溫幅度≥12℃,而且使該地日最低氣溫≤4℃的冷空氣活動為寒潮。不過,因各地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影響,寒潮標準也會有所不同。
并非最冷的時候寒潮最頻發
寒潮最早開始于9月下旬,最晚可以到次年5月。作為冷空氣中的王者,我們常以為寒潮最頻發的時候就是最冷的時候。事實卻并非如此……
有網站統計分析了近11年中央氣象臺發布寒潮預警的情況,發現11月寒潮過程最多,其次為12月和3月,最冷的1月和2月反而較少。
為何隆冬時節的寒潮反而比春秋少呢?楊舒楠解釋,春秋季屬于季節轉換時段,夏季風與冬季風切換,天氣系統及冷空氣活動頻繁,導致氣溫起伏比較劇烈。尤其是秋季,前期基礎溫度比較高,一次冷空氣開始之前往往出現明顯升溫,冷空氣影響后降溫幅度非常大,容易形成“斷崖式”降溫,相對容易達到寒潮標準。而隆冬時節,基礎氣溫本來就低,冷空氣來襲時降溫幅度往往有限,達到寒潮標準的情況就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