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歷又稱為太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于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就是這種,由于它來源于西方,是辛亥革命時期才傳到我國的,所以也稱為新歷。
陰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古歷"、漢歷、"黃歷"、"夏歷"和"舊歷"等。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
我國的農歷就是一種典型的陰陽歷。陰陽歷是兼顧月亮繞地球的運動周期和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周期而制定的歷法。陰陽歷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是一種"陰月陽年"式的歷法。它既能使每個年份基本符合季節變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與月相對應。它的缺點是歷年長度相差過大,制歷復雜,不利于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