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今日芒種節氣,民間會舉行一些習俗活動,而在我們進行的這些習俗活動中,有一些歷史非常悠久了,也就是說,古代人們也可能進行過這樣的活動。那么,你知道古人在芒種習俗常做的什么活動嗎?到底古人在芒種當天會做什么事呢?有什么意義?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古人在芒種習俗常做的什么活動
送花神。芒種在古代是“送花神”的日子。在古人眼中,花朝月夕,萬物皆有靈,唐代和宋代以農歷二月十二為“花朝節”。到了芒種時節,花期漸過,古人視之為花神退位。于是會為花神舉行餞行儀式,期盼花神明年春天再來。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寫芒種節道:“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績錦紗羅疊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顆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里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根據古老的說法,芒種節過后,群芳搖落,花神退位,人世間便要隆重地為她餞行,以示感激。
“至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這日,都要擺設各種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
花神是誰?
送花神
花神是中國民間信仰的百花之神。據《淮南子》所言,統領群花,司天和以長百卉的花神。十二月花神是根據社會風俗與歲時花信的自然規律,按每年十二個月冠以花名而成的。
從明朝時期,道家就有“百花神”之說,但那時沒有用人物去代表花名。至清代中期,楊柳青年畫開始出現“花神”組畫,以唐宋傳奇人物和歷史人物確定花神名稱,代表各月的花神。遺憾的是這組年畫已經失傳,僅俄羅斯存有部分“花神”年畫。本報發表的這一組“花神”畫作是畫家王寶銘先生根據流傳下來的文字說明,重新構圖創作的新的“十二月花神”組畫。
其他習俗活動:
1、接嫁樹
芒種節氣到來,果農會將不同的果樹進行嫁接,使之結出的果實在形狀和質量上得以互補。也有的簡單地用刀在果樹上劃出幾道口,讓其吸收外面空氣,增加果實產量。
2、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于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
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3、打泥巴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后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
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4、曬蝦皮
在這時候,沿海一帶的漁民忙于曬毛蝦。因到了芒種季節,毛蝦正值產卵期,體質正肥,肉質正實,營養價值更好。人們將芒種期間曬成的蝦皮稱之“芒種皮”。
5、煮梅
南京有“煮青梅”習俗,溧水區百姓至今習慣于在芒種節氣里泡青梅酒。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梅子采摘了放在家里陰干,芒種這天將清洗過的梅子泡在白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