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菊粑,又名水秋粑、鼠曲粑。水菊粑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種食物,相傳這一習俗的來歷,老人說,舊時傳說農歷三月三是“鬼節”。這一天傍晚,野鬼出來游蕩,攝取孩子的魂魄。吃水菊粑“粑”魂,能把魂粘附住,孩子才健旺。這里取“粑”的諧音,有控制粘附之意。雖然這種說法帶有點迷信色彩,但水菊粑作為鄉間的傳統美食,卻使我們有了口頤之福。
鼠曲草采回來后,先要用剪刀一棵棵地剪除根部,留下來的只是上部的莖葉,反復洗凈后搗碎。一斤鼠曲配上四斤粉。鼠曲粑的粉,以磨好的米粉為主,也摻少許糯米粉,增加糍性。有講究的,還把鼠曲和粉拌勻后,放在舂米的碓里反復舂成泥狀,才能做粑。
鼠曲粑包上粑心,味道更美。粑心多是用蔥蒜醬干臘肉,加點辣椒粉組合而成。做粑,由家庭主婦手工做,孩子們也有動手湊熱鬧的。她們用粑印子印成壽桃形、圓形、六方形,耙面上飾以鼠曲、蓮花等圖案。有的還做成石榴、元寶、小鴨、小鳥狀,留給小孩子玩。一升米的料子,可做八至十個水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