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立夏節氣的風俗有很多,其中,在一些地方,有立夏嘗三鮮的說法,所以在有相關風俗的地區,你在立夏當天,就能“立夏見三鮮”。不過,這三鮮和我們平日的三鮮可能不同。那么,你知道立夏見三鮮是哪三鮮嗎?到底立夏見三鮮是什么食物呢?一起來了解。
立夏見三鮮是哪三鮮
一般可分為地三鮮、樹三鮮和水三鮮。立夏嘗三鮮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習俗,即在立夏之日品嘗時鮮。所謂的時鮮具體指哪幾樣食物,各地有不同的說法。據說是古時候皇帝來江南,就用這“三鮮”來伺候。康熙皇帝還有將櫻桃“先進皇太后,朕再用”的佳話流傳民間。
具體如下:
1、地三鮮
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說是莧菜、蠶豆、蒜苗)。其實各地都有自己的三鮮。吃這三樣美食有一定的道理,之所以吃蠶豆,是因為立夏時,它剛好上市;豆又叫發芽豆,立夏吃豆,討的是“發”的彩頭。而時令蔬菜紅莧菜,吃完莧菜端起菜盆將紅紅的湯汁一飲而盡,討的是“紅”運當頭的彩頭。最后黃瓜水分大,也非常適合夏天吃。
2、樹三鮮
櫻桃、枇杷、杏子(一說是青梅、杏子、櫻桃)。時令水果新鮮多汁,當然要嘗一個。 而且立夏吃櫻桃,討一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3、水三鮮
水三鮮即海螺、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這類三鮮現四季都可以在市場上買到,但應節氣享受這些美食或許更多一些樂趣。
立夏其他傳統食物:
立夏飲食
1、面條
立夏時節,正是小麥登場的時節,老北京講究吃面,意在慶祝小麥豐收。據說,立夏吃面這個習俗源于晉代。那時,吃面是為紀念 北方麥收后的喜慶嘗新,又寓意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有句話說得好:入夏面新上天。其寓意 立夏吃面可強健體魄,為人們帶來好運。
2、夏餅
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餅、面餅和春卷三種。夏餅又稱麻餅,形狀各異,有狀元騎馬、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等,現代多以海蠣餅代替。而夏餅經常用于母親送給已出嫁 的女兒。在立夏吃夏餅,有不病夏、不瘦夏之說。
3、春卷
春卷分餅和菜兩部分,卷菜的餅一定要是新鮮做的的燙面薄餅,講究圓、薄、滑。搟好 的餅一定要再上面輕輕抹一層油,為的是不讓餅和餅之間粘連,同時吃起來口感也較為爽滑,配著卷在里面咯吱咯吱做響 的蔬菜,一軟一硬,口味一流。
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春盤始于晉代,初名五辛盤。據說宋時福州有個書生,為了溫書應試,整天埋頭攻讀,常常廢寢忘食。他 的妻子三番五次勸他也沒用;就想了個辦法:把米磨制成薄餅,以萊肉為餡,包成卷筒形,既當飯,又當萊。這種小吃后來定名為春卷,并逐漸流行于城鄉各地。
4、扒糕
另外,老北京人立夏時還要吃扒糕。扒糕做起來很簡單,其實,就是用蕎麥面制作的。夏天涼吃,冬季可用油來煎著吃,佐料配以腌胡蘿卜絲、蒜泥、辣椒油,還有就是用芝麻醬、芥末醬、醬油、醋等混合勾兌 的醬料,吃起來很好吃。
5、立夏飯
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們向鄰家第戶討米一碗,稱“兜夏夏米”。挖上點筍,“偷”點蠶豆,用點蒜苗.立夏日將兜的的米與食材在露天煮飯,飯上放青梅、櫻桃等,分送日前給米的人家,第家一小碗。民間認為兒童吃后,可防中暑。
6、立夏蛋
長江以南漢族風俗。每逢立夏,人們都要吃煮雞蛋或咸鴨蛋,認為立夏吃雞蛋能強健身體。立夏蛋是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立夏前一天,家里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紹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7、立夏粥
立夏粥是湖南耒陽傳統的小吃,屬于立夏節食品。此小吃是耒陽飲食一絕。耒陽人歷來重視農桑活動,對二十四個節氣特別敏感。比如 立夏,正是插秧時節,農做辛苦,各家各戶就熬制立夏粥,以表達對豐收的美好祝愿。 立夏粥是用大米做主料,伴以精肉、糯米丸子、粉絲、干筍、香椿、豬雜、紅棗、豌豆、豆芽、雞蛋等十幾種佐料熬制而成。
8、腳骨筍
立夏時節,寧波人最喜歡吃腳骨筍,這種細長的野竹筍,是希望和健康的象征。寧波人叫“腳骨筍”,奉化人叫母筍,是一種野生山筍,味道特別好。
傳說立夏的時候吃,可以像竹筍一樣日日生長,寧波有一句老話說的,“立夏吃腳骨筍,一年腳骨健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