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清明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既然是傳統(tǒng),必不可少的肯定是當?shù)氐娘嬍场2煌貐^(qū)的風俗習慣不同,注定食俗也不同。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南昌清明節(jié)的食俗。
【美食“清明果”源于寒食節(jié)傳統(tǒng)】
和耕牛一樣,江西人自己在清明節(jié)也不忘一飽口福。這天雖然懷著對逝者的思念,但同樣是個美食節(jié)。
《新建縣志》中就記載著“俗沿春餅,城面以麥,鄉(xiāng)面以米,薄者佳。”《玉山縣志》寫著“米粉雜艾萌作果,謂之清明節(jié)果。”南昌人在清明時節(jié)會吃芥菜團子;萍鄉(xiāng)當?shù)貏t制作“艾米果”,還有“三月三,地菜當靈丹”的諺語。
清明前后,江西各地大多都有用艾草或者野菜制作食品的習俗,被稱作“嘗青”。據(jù)民俗學者介紹,江西各地制作各種米果團子,都是源于寒食節(jié)不生火做飯的傳統(tǒng)。紀念介子推而形成的寒食節(jié),其習俗已基本融入清明節(jié)之中。在撫州南豐,舊時還會舉辦家族相聚吃喝的宴會,稱為“清明會”。由此可見,清明節(jié)對當?shù)厝硕圆划愑谝粋€美食節(jié)。
【食貢面團制成“魚肉”供奉先人】
與茶葉祭祀有著異曲同工之效的,是在贛縣流傳的用面團制作成“魚肉”祭祀先人的習俗。制成的祭品名叫“食貢”,與一些地方大魚大肉祭祀的鋪張相比,食貢以其“素”而顯得與眾不同。
用面團制作成的食貢十分多樣,有鯉魚、雞、鴨等不同造型,外觀惟妙惟肖,堪稱藝術(shù)品。據(jù)食貢制作技藝傳承人鐘兆福介紹,所有作為“食貢”的物品都有一個贊號。如“雞”的贊號為“德禽”,源于《幼學故事瓊林》中“雞有五德,故稱之曰德禽”的說法;“鯉魚”的贊號為“金鱗”,源于“鯉魚跳龍門”的說法;“桃子”的贊號為“仙果”,象征延年益壽;辣椒的贊號為“辛味”等。據(jù)《贛縣鐘氏志》記載,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贛縣當?shù)嘏e行祭祖就使用了食貢。學者認為,食貢的產(chǎn)生是中原文化以面食祭祖之俗與當?shù)厝诤系慕Y(jié)果,加上舊時食糧緊缺等因素,用面食祭拜折射了先人勤儉節(jié)約的智慧與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