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是我國沿海地區中流傳的一種民間信仰,在我國許多沿海地區都有著媽祖崇拜的風氣。媽祖文化作為一種信仰,其媽祖的生平事跡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意義。作為媽祖文化的起源地福建,媽祖文化更是福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媽祖是流傳于中國沿海地區的漢族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興于明、盛于清、繁榮于近現代,媽祖文化體現了漢族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歷史上宋代出使高麗、元代海運漕運、明代鄭和下西洋、清代復臺定臺,這一切都體現海洋文化的特征。
漢族民間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而影響所及,媽祖由航海關系而演變為“海神”、“護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漢族民間信仰崇拜神之一。
莆田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但是媽祖的娘家在寧德霞浦縣郊外一個小漁村-松山。媽祖,原名林默,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誕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島。林默幼年時就聰明穎悟,過目成誦,她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平素精研醫理,教人防疫消災,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傳說她能“乘席渡海”。
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被稱為“神女”、“龍女”。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林默羽化升天,年僅28歲。
從此以后,傳說航海的人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世界各地有兩億多的媽祖信眾,在臺灣媽祖信眾占人口的三分之二。
莆田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境域北連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云山脈,東南瀕臨臺灣海峽。港口資源得天獨厚,擁有“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湄洲灣秀嶼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楓亭等輔助港;擁有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大海灣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個島嶼。
媽祖短暫的一生雖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談不上有什么思想體系,但她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跡,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媽祖犧牲之后,人們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進一步把她塑造成為一位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可敬可親的女神,其目的仍是為了化育子孫后代和弘揚民族精神。“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這是宋代狀元黃公度的詩句;“但見舢艫來復去,密俾造化不言功”──這是宋代學者陳宓的詩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這是元代詩人張翥的詩句;“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是明成祖永樂皇帝的題詩。
以上這些詩名既是對媽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說明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都很重視發揮媽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這一漢族民間信仰成為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千余年來,無論朝野和漢族民間怎樣對媽祖崇拜無限,愛戴有加,從今天唯物論角度講,媽祖信仰是無法避忌“迷信”之嫌的。但是,拋去其“升天”、“顯靈”等純唯心思想,從媽祖人文層面看,其信仰的當代功能還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