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盤子是流傳于湖北地區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比較有特色的類似舞蹈的藝術,不僅僅湖北人喜歡跳,其實土家族的人民也非常喜歡跳。地盤子是屬于燈舞,一般都會在春節期間來進行。那么,大家對于湖北的“地盤子”有多少了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了解一下吧!
“地盤子”的藝術起源
清末民初,咸豐縣朝陽人李宗順、劉桃安、李仁堂三人,都是木匠,善雕刻,愛娛樂,且交誼甚厚,每逢春節就在一起玩花花燈。他們在唱詞唱腔方面,揉進了不少山歌小調,使表演更加活躍,更富趣味。他們還以民間故事“七仙女下凡”為題材,把花花燈中的一旦兩丑改為一生一旦一丑,在動作上突出了生角的瀟灑和敦厚,加強了丑角的滑稽和詼諧,同時還把交換場地時走的較簡單的橫移步改成了弓步旁移帶轉身的“丟一字”,使三人在場上轉來轉去,交替循環,于是又名其為“三人轉”。后來三人轉在表演上又有所發展,三個角色始終站成三角形,生、丑都是貓著腰,眼睛盯著旦角,而旦角始終跳“丁丁步”,故又稱“丁丁貓”。丁丁貓表演達到高潮時,那靈活的轉動似盤子在地上轉,從而又被稱為“地盤子”。
“地盤子”的藝術特色
舞蹈動作:地盤子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有梭步、鶴鷹展翅、懷中抱月、半邊月、半推磨等十幾個動作。在表演上,生角文靜、瀟灑,旦角嬌羞、含蓄、輕盈,丑角粗獷大方,靈活健美。動作以下沉、順邊、顫步、丁丁步為主要特征,貫徹始終。
音樂唱腔:地盤子的音樂和唱腔也豐富多彩。音樂有鑼鼓長路引;唱腔有高腔、平腔、顫腔、十一字掉三等眾多曲牌,多為微調式和六聲商調式。高腔高亢、優美,平腔舒展柔和,大板腔平穩,顫腔節奏鮮明。伴奏樂器是馬鑼,大鈸、大鑼、鼓等民間打擊樂器。
表演形式:地盤子的表演形式是且歌且舞,一領眾和,或一問一答。一段唱腔一段鑼鼓。唱詞中間以問答方式,運用民間傳說介紹其源流外,其余為即興創作,多系恭維、慶賀之詞。另外還插些鬧五更、十二月等民間小曲。唱詞的結構為7字2句式。表演開始時,生旦角先上場,唱完一段后兩人交換位置,接著丑角出場,動作和生角相同。三人一起邊唱邊跳,唱完一段后又交換位置。三人一進一退一阻,配合默契,妙趣橫生。
與八十八行等許多民族民間文化一樣,地盤子的傳承也曾面臨著老藝人先后離世,傳承核心和骨干力量缺乏等問題。自2005年啟動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以來,為切實加強對地盤子的搶救、保護工作,咸豐縣、鄉兩級政府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地盤子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較好地保存下來。與此同時,近幾年來,湖北省朝陽寺鎮也借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新機遇,積極實施“文化亮鎮”戰略,傳承民族文化,展示土(家)苗風情,精心打造湖北文化精品,以“地盤子”為主的“九字鞭”、“花鑼鼓”等一大批優秀民間文化精品得到傳承、保護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