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文化流傳數千年,是歷史文化的象征,且寺廟文化早已根深蒂固在我們心中!許多古寺廟見證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發展,庇佑了各個朝代繁榮昌盛!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城市文化看看中國十大寺廟排行吧!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臺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里。因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于公元857年建成。從建筑時間上說,它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筑中居第二。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寺廟位置
佛光寺地處五臺縣城東北32公里處的佛光山山腰,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后因唐武宗禁止佛教而被毀。唐大中十一年(857)又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被列為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建于唐代的山腰大殿為正殿,坐東向西,稱東大殿。東大殿居高臨下,雄偉古樸,氣勢壯觀,是五臺山最大佛殿之一,無論在構造做法上,還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結構建筑的特點,在我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東大殿采用梁柱木結構作為框架,以柱子承重,以樟卯固定接頭,是一種柔性結構體系,已接近于現代框架結構。房殿式屋頂,屋檐出挑近四米,坡度平緩,顯得舒展平穩。殿身與屋頂之間的斗拱碩大,在整個立面中的尺度感和重量感因而特別突出,具有很好的結構作用和裝飾效果。柱子向內傾,傾斜度由里向外依次加大,起到了穩定大殿的作用。
大殿中央有一尊佛像。為襯托佛像的高大,建筑者有意將佛像伸出柱身,并使其后背光與后排柱頭斗拱的出挑、天花的斜度相一致,達到了佛像與建筑空間的緊密結合,加上內外槽上部繁密的天花與簡潔明快的梁杭、斗拱、精致的背光等形成強烈的對比,充分體現出唐代建筑藝術處理空間位置的特色。
佛光寺的文殊殿,其年代之久、規模之大,僅次于東大殿。它建于金天會十五年(1137),為節約木材,擴大空間,采用了金元時常用的建筑處理手段減柱法。佛光寺的建筑堪稱瑰寶,佛光寺的唐塑、壁畫和墨跡也久負盛名,它們與建筑合稱為寺里的四絕。僅大殿內的佛壇上就有主像5尊,脅侍24尊,羅漢500尊(后部分毀損)。這些塑像布局合理,姿態各一,面目渾厚圓潤,生動逼真,線條自然流暢。正殿內現存的十幾平方米唐代壁畫,描繪了佛教故事,其中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人物姿態都極優美,富有唐代特征,而其顏面、胡須筆法則部分保留了漢畫的風格。大殿左右四梁下均有唐人題字,這些墨跡字跡清晰,筆法沉勁,實在不可多得。南禪寺在五臺縣城西南22公里的李家莊西側,初建年代不詳,但大殿平梁下保存的墨書題記可以證明它重建于唐朝建中三年。
所獲榮譽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筑。現為中國現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筑(僅次于同在五臺縣的南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