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也屬于二十四節氣的一員,位列二十四節氣第五位,也屬于春季節氣,同時,清明作為祭祀的節氣,相對于其他節氣,清明更具有獨特性,那么,清明節時期南方會吃哪些傳統食物?這些食物擁有哪些比較獨特特征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南方吃什么傳統食物
1、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
2、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青團子口感Q彈,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3、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清明忌吃的食物
一條“清明蔗,毒過蛇”這句民諺的網友,都理解為清明節不能吃甘蔗,其實這句話不是說清明節的甘蔗不能吃,而是由于清明前后氣溫升高,一些甘蔗容易發生霉變,這樣的甘蔗里會產生三硝基丙酸這種化學物質。而這種毒素不到0.5克就可以使人發生中毒跡象。霉變甘蔗中毒起病急,潛伏期長短不一,最短僅10分鐘,最長可達數小時,尤其是嬰幼兒一旦誤食,導致的危害將是巨大的。 注意:清明節的甘蔗,只要是新鮮的、沒有變質的都可以正常食用,顏色不對的就不要吃了。清明時節人們趁踏青、上墳祭祖之時順路摘點野菜,這都是極為常見的。野菜的營養價值高,近年來倍受追捧。 注意:但是并不是所有野菜都可食用,有些野菜是有毒的,那些在公路旁,污水邊受到污染的野菜,其中可能含有鉛、汞等重金屬或其他污染物,誤摘食用就會導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