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戲有豐富的武打程式,早期采用閩南的“南拳”、“斗獅”的套數,后又吸收了木偶戲、京劇的武打程式加以豐富。高甲戲一般分為六門行當:小生、老生、北、旦、丑、雜。那么,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高甲戲的傳統劇目及其分類介紹分別是什么?
可能感興趣》》高甲戲柯派女丑
傳統劇目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大體分為三大類,即大氣戲(宮廷戲、武戲)、生旦戲(繡房戲)、丑旦戲。
高甲戲的劇目分為:“繡房戲”,即才子佳人的生、旦戲,如《杏元思釵》、《孟姜女》、《英臺山伯》等;“公案戲”即審案戲文,如《彭公案》、《包公審黃菜葉》等;“宮廷戲”即屬宮廷斗爭的戲文,有《貍貓換太子》、《逼宮》等;“丑旦戲”,都屬小戲,如《管甫送》、《番婆弄》、《桃花搭渡》等,這類戲頗有特色,丑角表演,更是獨具一格,很受歡迎。
此外,也有從古典小說及民間傳說編演的戲,如《說岳》、《水滸》、《七俠五義》;民間傳說如《詹典嫂告御狀》、《陳慶庸過大金橋》、《溫陵麗史》等。有的屬連臺本戲,劇目達600多出,但多系幕表戲。
表演藝術
過去,由于戲班陣容的限制,一個行當未能配備幾個腳色,故在行當分工上須兼扮。如武老生兼扮紅北,豎眉兼扮丑,文小生兼扮文老生,二花兼扮武丑,花旦要能兼扮趙云,苦旦要能兼周瑜。
高甲戲有豐富的武打程式,早期采用閩南的“南拳”、“斗獅”的套數,后又吸收了木偶戲、京劇的武打程式加以豐富。旦角的科步,部分吸取了梨園戲,手姿豐富,步法嚴謹,后人總結為三十六步科范。丑角表演,各成流派,各以其獨特的表演手段塑造人物。粗角戲后期向京劇吸取、取法,氣勢恢弘,有新的突破與發展。
高甲戲一般分為六門行當:小生、老生、北、旦、丑、雜
根據各行具體人物的身份、年齡、扮相及表演上的特點,又有不同分工。
小生
分為文小生、武小生。文小生又分為巾生、窮生、官生。武小生分為長靠(穿鎧甲)、短打(捆身)。
老生
分為文老生、武老生。文老生要能演三類不同身份的人物:一是帝王、貴族、官吏;二是員外、平民;三是老仆人。武老生要能兼演紅北,高甲戲的關羽、趙匡胤,都由武老生應工。
北(凈)
分為大花、豎眉、二花、大花扮曹操、董卓、張士貴、潘仁美、嚴嵩諸類奸詐、狠鷙人物。二花又分為紅北、黑北。紅北扮孟良、吳漢,王英等;黑北扮張飛、李逵、牛皋、焦贊等。
旦
分為苦旦(青衣)、花旦、武旦、大旦(閨門旦)、小旦、老旦六類。
丑
分文丑、武丑、文丑分為公
子丑、袍帶丑(服丑)、破衫丑(包括傻丑、童丑、家丁丑)、老丑;武丑分長甲、短甲兩種。
雜
扮太監、龍套、旗牌、軍士及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