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xiàn),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jié)慶食物。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jié),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tǒng)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
1、粽子煮多長時間和粽子本身的大小有關,糯米一定要事先泡軟,泡的時候最好加入一些鹽,要想知道熟不熟,煮到一定程度撈起來用手指壓一下,感覺到軟而有粘性則就是熟了,否則,翻過來繼續(xù)煮。
2、普通的鍋要煮40分鐘左右,高壓鍋要20分鐘左右。如果怕不熟,可以關火悶上幾分鐘,如果感覺煮的粽子差不多了,可以取出一個粽子打開看一下,不熟繼續(xù)煮,千萬不要出鍋后再回鍋,因為一次沒煮熟,冷掉后再煮就需要花更長的時間了,煮熟后不要及時出鍋,浸泡一個小時之后再出鍋,這樣味道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