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于傳統節日是有一種特有的情懷,如果有重要意義的生節日,人們往往會自發地進行一些活動來表達敬意和緬懷之情。端午節是中國的本土節日,楚國詩人屈原投江而被設定,在這一天會有很多民間習俗,非常有意義。
端午節是每年的陽歷時間可能會有變化,但是陰歷和農歷時間都是固定的,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個節日起源于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習俗解析
古代人們將端午節這天定為傳統節日,通常會舉辦很多的熱鬧的活動,若是這天正好逢上夏至,會被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因此端午習俗注入了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端午這天必不可少的也有祛病防疫活動,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邪與祛病防疫內涵,如掛艾草、午時水、沐蘭湯、薰蒼術等等習俗。
包粽子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這天,民間挨家挨戶都會做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據記載,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粽子。包粽子主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