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小暑的習俗有哪些 小暑節氣的風俗活動與食俗匯總
風俗活動:
1、弈棋
弈棋,《路史》稱是堯帝制作,用來教育兒子丹朱的。現在廣泛應用的,有圍棋和象棋。圍棋古時候稱為弈,《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孔子說:“雖小道,必有可觀。”《孟子》中也有記述:“弈秋,通國之替弈也。”由此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弈棋的風氣已經很盛行。《西京雜記)載,漢宮曾有人在竹下弈棋;西漢杜陵杜夫子善于下棋,號稱天下第一人。在唐代以前,棋局縱橫各有十七道,共二百八十九道,黑白棋子,各有一百五十枚。唐代以后,變為縱橫各有十九道,共三百六十一道。
2、養蟈蟈兒
蟈蟈兒,一名叫哥哥,其名最早見于《蟲薈舊說》。蟈蟈兒常用翅摩擦發聲,聲音洪亮。夏秋之間,兒童大多飼養它們。《瓶花齋集》中說有一種好像蚌猛而又身體肥壯的昆蟲,京師人都將其叫作煙蟈兒,南方人把它稱作叫哥哥,喜歡捕捉飼養它。蟈煙兒吃絲瓜花和瓜瓤,叫聲和促織相似而又比促織清越。清露之下,煙蟈兒徹夜鳴叫,聲音凄涼,酸楚異常。
3、垂釣
盛夏酷署,不適于進行劇烈運動,宜于做怡情養性的活動。在柳塘垂釣。披襟當風,則是最令人愜意的閑情逸趣。
4、簪茉莉
茉莉,性喜烈日,于炎夏盛開。花香濃郁,能祛穢濁之氣。江蘇和上海等地,夏天的賣花人,常把連蒂的茉莉花用細鐵絲扎成花球、花帶等,供女子簪戴。蘇州虎丘的花農,把茉莉放在馬頭籃里,沿街叫賣,稱之為戴花,婦女們一般都會購買、簪戴。《晉書》載“都人簪奈花”,奈花,就是現在的茉莉。盛夏時候,每晚采下茉莉花,取井水半杯,用東西把花架在杯上,使花離水一二分高,用厚紙密封。第二天花可答戴,水用來點茶,清香撲鼻,尤其絕妙。
5、撲流螢
螢火蟲是益蟲,吃各種害蟲,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螢火蟲有雌雄兩種,雄蟲體黃頭黑,有復眼,翅柔軟,上面布滿點線;雌蟲沒有翅,形狀如蛆。雌雄蟲尾端都有發光器,呼吸時,空氣流人,發生氧化作用,發出光亮,十分美麗。夏季小暑節氣期間,雌蟲在水草里產卵,蟲卵也發微光,大約大暑前后小螢火蟲飛出。晉代的車胤家貧,讀書沒錢買燈油,于是在夏天用錦囊裝進數十只螢火蟲來照亮讀書(見《晉書·車胤傳》)。
飲食方面:
1、吃羊肉
北方在小暑、大暑期間喝羊湯,第一可以滋補身體;第二“羊”與“陽”諧音,“古人認為夏季陽氣喪失較多,這樣能夠增加陽氣”。
2、吃三寶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3、食新
六月食新,是客家人在早稻開鐮后,把所收的新米做成飯,在開餐時進行敬奉五谷大神和先輩的一種民俗活動。由于戰亂災荒,客家人從中原不斷南遷,由于許多平原良地被早先來到的居民占領,客家人只能靠山居住,在山區開荒造田,大都生活比較艱苦,一日三餐靠稻米煮成稀粥或茨粟雜糧作為主食,要想吃頓干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4、吃面條
伏日吃面的習俗至少在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