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傳統意義是什么 春分有什么美好象征
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我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周禮天子日壇祭日。
《禮記》:“祭日于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現代意義:春分之日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幾乎全球晝夜等長,即白天和夜間的時間相等,都是12小時。此時北極點在經歷了半年的黑夜后,在這一天初見陽光,而相對應的南極點則將在此日告別陽光。
春分傳統活動
春分吃“春菜”。春菜可以泛指春天里的應時蔬菜,但在廣東開平一帶,春菜特指當地的一種野莧菜,俗稱“春碧蒿”。每逢春分之日,村民們就到田野里采摘春菜。回來后,把春菜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俗言“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地區,春分這天有吃湯圓、喝湯面的習俗。湯圓不僅人們食用,還要分享給鳥吃:把煮好的湯圓用竹叉插著,置于田邊地頭,名曰“粘雀子嘴”。據說這樣能粘住麻雀等鳥的嘴,以防它們來啄食稻谷。在廣東陽江,婦女春分這天要上山采百花葉,春末和米粉做湯面食之,謂可解毒。
春分釀春酒的習俗流行于全國大部分地區。在浙江于潛,民眾春分造酒儲存于甕,過三伏天糟粕自化,其色赤,其味經久不壞,謂之“春分酒”。在山西陵川,春分這一天不僅釀酒,還要以酒祭祀先農,祈求五谷豐登。
春分日還有豎蛋、放風箏等游戲活動。春分豎蛋也稱春分立蛋,是一種玩法簡單的民間游戲:選擇一個光滑勻稱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立起來。人們相信,春分這天最容易把蛋立起來,“春分到,蛋兒俏”。在我國南方地區,春分日婦女多出游,稱“踏青”;兒童則競放紙鳶為戲,諺云“楊柳青,放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