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米果:把大米用冷水浸一天一晚,然后磨成米槳,把槳均勻地淋在用竹篾編織成的圓形湯皮簸箕內(nèi),待槳薄薄的淌滿簸箕面時(shí),放在鍋里用旺火蒸熟,就成了湯皮,然后用篾子劃成若干小塊,從簸箕內(nèi)撕下,加上炒熟的佐料、肉餡,包成長方形,涂上點(diǎn)香油或熟茶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包米果。
2、黃元米果:制作黃元米果要先用黃元柴灰加開水過濾成灰水,冷卻后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飯,再將飯拌灰水,攤開晾干后又蒸熟置于大石臼內(nèi),用硬雜木棍搗爛成團(tuán),起碓后,用手揉搓均勻后切塊即為黃元米果。做好的黃元米果色黃味鮮,通常用灰水浸沒,藏于缸中,可留至第三年夏天。黃元米果具有柔軟細(xì)嫩,熏香味鮮,爽口久藏的特點(diǎn)。
3、荷包胙:荷包胙的制作講究色香味形,各地的做法大同小異。其主料是切成方塊的豬肉,配料是炒熟的米粉,再以糖、鹽、醬油、胡椒粉、八角、五香粉、鮮湯等做調(diào)料。制作時(shí)要注意把這些攪拌均勻,還要腌上1個(gè)小時(shí)左右,再用2至3張干荷葉包扎成下圓上尖的“狀元帽”形狀,最后上甑蒸上3小時(shí)左右即成。
4、艾米果:做艾米果,得將糯米磨成漿,再用細(xì)白布袋子吊起去出水分,將采摘到的艾葉,洗凈,在熱水中稍煮一下,揉搓去苦味后,按一比一的比例,配上用臼碾得糯米粉,摻進(jìn)糯米粉中揉至艾葉與糯米粉完全融合后,做成一個(gè)個(gè)圓餅狀,上鍋蒸熟即可。還可以在里面包上些鮮肉或臘肉、筍、大蒜等配料制作的餡,做成艾米包包,放在鍋里蒸熟后,味道甚佳。
5、石魚:石魚又名千年石魚,是生長在上猶高山清水湖泊的一種虎科幼魚,因頭部有石粒狀物質(zhì)而得名,陡水、龍?zhí)丁⒛虾印⑾扇粟椤⒘_邊等五大庫湖是上猶石魚的主要產(chǎn)區(qū)。乾隆年間,這里的石魚曾為貢品,被皇室所珍愛。
6、玉蘭片:上猶玉蘭片是用冬筍尖制成,形如象牙,通明如玉,質(zhì)地脆嫩,味鮮美而清香。它營養(yǎng)豐富,還含有天冬酰胺,是一種纖維素豐富,而脂肪和淀粉含量極低的天然食品。
7、汗頭菜:汗頭菜似菜非菜,是屬須莖野生植物,生長環(huán)境要求很高,必須在海拔千米以上的深山,且常年有山泉的沙質(zhì)土壤里,如果是伏天,稍微遇上高溫的干旱天氣,便會(huì)枯竭而亡,不易大面積種植,因此又有人稱之為“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