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十四或十五在我們桂北地區俗稱“七月半”,也有直接稱為“鬼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也同為這一天。民間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會被閻王釋放半個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習俗。是繼清明節后又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節日,不同的是清明節一般是全族人祭祀,并且還要掃墓,而七月半一般是一家人祭祀。桂北的壯、苗族等少數民族一般在農歷七月初七到十四過節,其它民族農歷七月初八至十五日過節。節日里,家家戶戶早晚供奉祖先神牌位,到送祖之日(最后一天即農歷十四或十五),用封包即紙袋裝著錢紙、金銀紙錠冥用之物,寫上祖先的名諱到野外焚燒以祭奠故祖,寄托對先人的懷念,并祈禱先人對子孫的保佑。
在桂林工作之后,除了有幾年回老家過這個傳統的節日,大多數年份都是在桂林,帶著全家到外家去跟外家人一起祭奠故祖。
這天晚上,華燈初放光芒,就聽到了街上傳來“劈嚦啪啦”的鞭炮聲響,動作快的已經在送祖了。送祖時焚燒封包即紙袋裝著錢紙、金銀紙錠冥用之物,封包上寫明受用人的姓名,以免故人得不到享用。燒包前用石灰在地上畫上圓圈,一個包給一個故人一個圈,包就放在圈內焚燒,傳說是防止外鬼搶奪。圈外點著蠟燭和香,此外還要撒水飯等。以前燒包內多是錢紙、金銀紙錠之類的東西,隨著陽間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錢紙已滿足不了陰間的需要,現在燒的多是成千上萬面額的冥鈔、金鉑紙做的金元寶、小轎車、手機、電冰箱、別墅等,陰間也享受了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在圈內不斷加錢添物供奉給先祖時,不忘在圈外也要燒些紙錢,讓那些無后的亡靈也得到一些零花錢,以保持陰間的安定團結,創造陰間的和諧社會。
我不是迷信之人,但在這傳統的節日里,燒錢祭祖,只想借此機會緬懷先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沒有一代代親人的辛勤養育,就沒有我們人類的生存繁衍,懷念已故先人的功德,更可激勵活著的后人。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善待活著的長輩們,常回家看看,人世間不能沒有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