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氣名,是中國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歷4月5日前后。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習慣在這一天舉行掃墓、祭拜祖先活動。它已成為一個節日。
中國人為什么要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據民間的傳說,在唐朝時,唐太宗下了圣旨:清明節這一天在山上墳墓的周圍怎樣動土,都平安無事。于是,全國人自此在每年這一天都進行掃墓。這是中國人懷念祖先、進行感恩活動的一種傳統做法。
陸河人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不過,陸河人在清明時節掃墓不一定在清明節這一天,一般在“春分”至清明這一時段,選出自己合適的日子進行掃墓。
陸河人稱掃墓為“掛紙”、“塞(祭的意思思)墳子”和“上墳子”等。掃墓時要把墳墓周圍的雜草除掉,在碑記或“金盎”(裝尸骨的盎)和“伯公爺”上面壓上對折的草紙。在墳墓的上方、左右要掛草紙條。然后,在墓前和伯公爺面前擺出三牲酒禮(祭品).這些三牲是雞、豬肉、咸魚、豆腐干、糖果等.接著,點著香火和蠟燭,由一個人請神,帶領大家進行祭拜。一會兒要燒草紙、陰幣等物品。接著就要燃放爆竹。炮竹放完了還要辭神。辭神后,掃墓儀式結束。
掃墓的人在回家的路上,被人們攔住要其分發糕餅或糖果。這種做法叫“打醮蒙”。
在陸河,也有人在農歷八月初一進行掃墓。人們稱這一天為”大清明”.
以前,在經濟困難時期,窮苦人家沒有錢買三牲,便在八月半掃墓,祭品用來過月半。
掃墓的組織形式有家庭的、小集體的和大集體的。掃墓完畢后,人們要集中起來吃午飯或晚飯。把三牲做菜。人們稱這些人“共豬肉缽”。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掃墓的祭品越來越多,越來越好。
今年清明節,是國家法定的首個放假日,這是個大快人心的事情。是日,很多陸河人參加掃墓活動。相信以后在這一天掃墓的人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