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較早提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的命題,對語言懷凝論理解為可懷疑的對象,重視語言的意義,以及“常”的追求,從而“棄智”。道家并不懷凝我們有命題知識,但是道家懷疑這種命題知識的價值。看是悖論的現(xiàn)象,是讓我們知道一種智慧,那就是道,“可道,可名,非常道”的智慧。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楚國苦縣人,偉大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向老子問禮。傳說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關(guān)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最后不知所終。老子思想的精華是樸素辯證法。在修身方面,講究性命雙修、虛心實腹、不與人爭。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對后代影響深遠。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