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間會貼門神其最早的門神是什么 我國古代最早的門神是哪兩位
神荼、郁壘。門神是農歷新年貼于門上的一種畫類。在門神的傳說中,神荼和郁壘二審的傳說在民間早有流傳,距今最久遠的門神就是神荼和郁壘,在《山海經》等景點中都有記載。唐朝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成為新一代的“門神”。
根據史料記載,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祀門”的活動,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典禮。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要對門神加以禮敬。
在門神的傳說中,神荼和郁壘二神的傳說在民間早有流傳。《山海經》、《風俗通義》、《重修緯書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書都有記載。
《山海經》里就有這樣一段記述:“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蟠屈三千里,其卑枝東北曰鬼門,萬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眾鬼之害人者。”說的是在東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這度朔山上有一株特別大的桃樹。這棵大桃樹盤曲三千里,在枝干延伸出去的最東北處,有一座“鬼門”,那里是眾鬼出入的門戶。而把守著鬼門的兩位神將,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郁壘,防止害人的鬼進入人們的家中。
另外,還有一些傳說更加詳細地描述了這兩位門神:西南方的門叫“神門”,由神荼守衛,凡有邪神入山偷桃,神荼就用桃木劍砍其頸,用桃枝貫其腮,并將邪神投入海中喂毒龍。東北方的門叫“鬼門”,由郁壘守衛,如發現餓鬼上樹偷吃,就縛以葦索,射以桃弧,扔到山里喂老虎。這兩位門神各有十名壯士協助,所有邪神惡鬼見了他們都聞風而逃。
神荼、郁壘兩兄弟是驅鬼辟邪之神,其形象自然不會慈眉善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畫,畫中即有神荼、郁壘的肖像。二神坐在桃樹下,袒胸露腹,虬髯虎須,頭上長角,手執桃木劍,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這種“兇神惡煞”的形象,顯然是人們想象出來的。
從《山海經》等神話故事中可以發現,除了貼門神,當時的人們還有一個習俗:貼桃木。古人認為桃木能夠辟邪,有驅鬼的作用。在桃木上寫符號,便形成了符咒;把桃木打磨成寶劍,便是除妖降魔的桃木劍。《搜神記》佚文記載:“今俗法,每以臘冬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于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眼,以祛不祥。”后來,人們習慣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首,這就是“懸桃符”,桃符每年換一次。
宋朝詩人王安石的《元日》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懸桃符的出現也是與唐代時期另一對門神的出現不無關系。
關于貼桃木的風俗,還有一個小典故:五代時期,后蜀的君主孟昶在兩個桃木片上書寫吉祥話掛在宮門口為人們祈福,后被大家仿效傳至民間,這便是春節貼對聯的由來。
回到貼門神的傳說,由于那時候的建筑多是木門,所以并沒有實物留存,我們只能從漢代墓葬的墓門雕刻中見到二位神靈的身影。不過,關于門神的故事,在文字上有確切記載的時間是在東漢年間。東漢學者鄭玄在給《禮記·喪服大記》中的“君至,主人迎,先入門右,巫止于門外,君釋菜”這一句做注釋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君釋菜,以禮禮門神。”這是“門神”第一次在文字記載中出現。
與鄭玄同時代的學者蔡邕在《獨斷》中也記載了貼門神的風俗:“歲竟,畫荼壘,并懸葦索,以御兇。”到了魏晉南北朝,門神的習俗在民間已廣為流行。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
可惜的是,由于東漢后的三國兩晉時期,戰亂頻發,為防止盜墓的出現,“厚葬”的風俗被當朝統治者放棄。因此,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很難發現門神的形象,再加上當時建筑多為木制,基本上沒有存留關于門神的形象。直到進入隋唐時期,門神習俗出現了新的特征。
神荼與郁壘是誰?
中國民間傳說,在遠古時候, 神荼與郁壘為一對兄弟,兄弟倆都擅長捉鬼,如有惡鬼出來騷擾百姓,神荼與郁壘倆便去擒伏,并將其捆綁喂老虎。后來人們為了驅鬼避邪,在門上畫神荼、郁壘及老虎的像,流傳至今。左扇門上叫神荼,右扇門上叫郁壘,中國民間稱他們為門神。
神荼為左門神將軍,銀盔、銀甲,手持渾鐵點鋼叉,面如生漆,兩眼接耳,兩眉朝天,頜下一部落腮胡須,切如鐵線。
神荼和郁壘也是五方鬼帝中的東方鬼帝:蔡郁壘,神荼,治"桃止山" 、"鬼門關"。
葛洪在《元始上真眾仙記》和《枕中書》中記載了“五方鬼帝”,文稱:東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羅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犢山;而北方鬼帝為張衡楊云,治羅酆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