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傳統節日實在是過于豐富,所以人們為了不忘記春節,便有了一個名叫小年的節日,它是提示著人們春節即將到來,在小年時,人們便要開始打掃衛生,為家中備置年貨,給孩童們購買新衣,這些準備只是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
小年的由來
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都是小年,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尸等等。這些東西都有著很古老的痕跡。
小年吃灶餅饃
在小年時聽見關于小年的傳統歌謠,便知道中國人最大的節——春節的腳步是越來越近了。盡管有進入臘月就是年,”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但人們更習慣于把臘月二十三作為進入”年“的正式準備。在我們老家,過二十三——小年,有吃灶餅饃的習俗,對于平常吃不到餅的孩子們來說,過小年能吃上包糖的灶餅饃那就是真的過年了,但是各個地區的風俗不同,所以有些人可能沒吃過灶餅饃。
小年的習俗
古時候,北方的臘月二十三便是小年,宮庭用黃羊祭灶,這種祭灶禮儀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民間祭灶則用糖瓜、關東糖、糖餅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馬。相傳灶王每到臘月二十三日,騎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報人家善惡。家家戶戶于二十三日更盡時,在院內立桿,懸掛天燈,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隱惡揚善之詞,嚴禁婦女主祭,婦女只能在內室掃除爐灶。祭完之后,將灶君神像揭下,與一些祭祀用的東西一同燒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