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為什么稱為女兒節(jié) 女兒節(jié)的由來
明代沈榜在《宛署雜記》說:五月女兒節(jié),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jié)。意思就是,到了五月端午這天,女孩子要系著五彩絲,戴艾葉和五毒靈符,打扮的漂漂亮亮。另外,嫁出去的女孩子也要回娘家看望家人。因為都是和女孩兒相關,所以叫女兒節(jié)。
女兒節(jié)的由來
1、第一種說法是為紀念杰出女政治家武則天。
相傳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4年)的端陽節(jié)這一天,蜀北重鎮(zhèn)利州(今四川廣元)城外嘉陵江一“江潭”之處,有一官船正蕩槳于此。船上管弦悠揚、歌舞輕曼。忽然,天上烏云密布,江面波翻浪涌。只見一道電光霹靂一閃,從江心猛然騰出一條金龍來。那金龍在天上一陣狂舞后便直撲官船而來,頓時將端坐于船上的利州都督夫人楊氏嚇昏過去。當這位花容月貌的都督夫人醒來后,風已停浪也靜,那滿天的烏云也消去無影無蹤,只有明媚的陽光正溫暖地灑在清清的江面上。
槳櫓款款,風和日麗,一切是那樣的寧靜而又安詳,好像剛才什么也沒發(fā)生一樣。都督夫人回去不久便有了身孕,后來生下了一個女嬰,再后來這個女嬰長大成人在歷經了一段艱辛后,就成了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唯一的女皇帝,她就是中國封建社會杰出的女政治家、代唐而主天下的大周朝“金輪圣神皇帝”武則天。
唐時的利州為紀念在此誕生的這位杰出的女性,當?shù)孛癖姳阍跅钍细旋埥欢猩宋涿哪锏摹袄萁丁边吷系臑觚埳缴闲藿艘蛔缽R“皇澤寺”,那碧波蕩漾的江潭也被稱為“金輪感孕所”。每年在武則天生日這天都將舉行盛大的慶祝紀念活動,全城婦女將身著艷麗的服裝傾城而出匯集嘉陵江兩岸。她們移舟江潭,載歌載舞,翼求金龍再現(xiàn)、再感龍孕、再多生出幾位為天下婦女揚眉吐氣的女豪杰來。這一習俗沿襲于今,這便是多姿多彩、引人神往的“廣元女兒節(jié)”。
2、第二種說法是出嫁女歸寧的節(jié)日。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jié),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jié)。”在中國,春節(jié)是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拜年是主要重要的活動,拜年最晚能到農歷二月二,但拜年是男人們的事,女人是不出門的,等到拜年罷,女人們走動又沒有了氣氛,加上農忙已開始,最沒有走動的時間了,怎么辦呢?于是古人就選中了端午節(jié)。女人選擇端午節(jié)回門有很多好處,但有一點是古人最看重的,那就是雙五在八卦中為“比和”之象,大吉,利出行。因此,出嫁的女人紛紛回娘家省親,女兒節(jié)由此得名。
其實,端午節(jié)叫女兒節(jié)還有一種解釋,很多人不知道。古人認為,惟初太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太極生兩儀,這兩儀就是陰陽。陰和陽是相對的,如男和女相對一樣,因此古人在許多問題的設計上都是二極思維,在節(jié)日設計上也是這樣,所以一年有男人的節(jié)日,也有女人的節(jié)日,因此中國出現(xiàn)了三個女兒節(jié),分別是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和重陽節(jié),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陽數(shù)相重,取自陽極為陰,古做女兒節(jié)。七夕當在最前,屬小閨女節(jié);重陽其次,屬已嫁女;最后為端午,屬老閨女,也屬于所有已嫁女。
端午節(jié)送粽子看閨女的習俗
端午這天,在我國的一些地方,如山東萊蕪、安丘及河南南陽等地,還有一項獨特的習俗,就是帶著粽子去看已出嫁的閨女,被稱“送端午兒”、“瞧端午兒”。
過去在農村有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就是已出嫁的女兒,除在年節(jié)和遇到某些特殊情況外,一年之中是不能隨便回娘家的,這樣閨女想娘,娘也想閨女,很是痛苦。而另條規(guī)定是,端午節(jié)前是看閨女的日子,如果娘家不去看閨女,說明家底貧窮,會被人看不起,讓人笑話。因此,娘和閨女早就盼望這一天了。每到這時,娘家就包好粽子、蒸好饃并買上時令瓜果,去看閨女,一則為閨女長臉,二來也可解雙方的想念之苦。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娘家人再也不用擔心嫁出去的閨女吃不好飯了。但由于走親訪友既能聯(lián)絡親情,又能互相交流各家的情況,因此端午看閨女還是作為一種傳統(tǒng)習俗延續(xù)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