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人們常說日五毒是什么 端午節怎么驅五毒
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其實,把這五種動物合稱為“五毒”,是古人的一種誤解,因為壁虎無毒,卻被認為是劇毒物。
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蔽逶鲁跷宥宋绻澾@一天被人們認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間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端午節驅“五毒”,就是要提醒人們注意防病。
避“五毒”是過端午節的初衷,端午前后正值初夏季節,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人們將艾葉編成老虎形狀,據說老虎能夠威懾百蟲驅邪辟瘟。
為了防五毒,在端午節,有些地區用雄黃酒在小孩子額頭上畫“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還專門縫制五毒衣、五毒背心,讓小孩子穿上護身;也有人在孩子脖頸、手腕、足頸上纏繞五色絲線,以求長命百歲;大人們還給孩子穿上老虎鞋,圍上老虎兜,據說可以避“五毒”之害,等等。
端午節怎么驅五毒
為了驅五毒,老百姓用各種方法來預防家里人生病。這里就給大家介紹幾種:
1、五毒圖:在屋中貼五毒圖,用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在“五毒”的上面,就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
2、五毒兜:端午這一天,小孩子要帶“五毒兜”,上面有繡織的五毒圖,寓意是以毒攻毒,確保健康。媽媽或奶奶會在兜里放一個溫熱的雞蛋,或者用溫熱的雞蛋在小孩子的肚子上滾幾遍,邊做邊說“一年不會肚子痛”一類的話。
3、戴香包:“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苯o孩子戴香包,這是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
4、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五毒”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貼在門上,這樣做可以驅“五毒”,防瘟疫。
5、五毒鞋:五毒鞋因其鞋身上縫制了五毒蟲而得名,五毒鞋是在端午節那天一早穿起,一直到次年,再換新鞋,直到小孩三周歲。端午節穿五毒鞋的習俗,就是通過以毒攻毒,趕走五毒。
6、五毒餅:端午應節食品中的“五毒餅”,是一種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這“五毒”形象的印子蓋在酥皮兒上的玫瑰餅。五毒餅餡料多是玫瑰餡,既做貢品,最后也落的家人分食,慢慢細嚼,且有對那五毒之物“咬牙切齒”的趣味呢,也有著以毒攻毒,無災無病的寓意。
7、炒五毒:把銀魚、韭菜、蝦米、茭菜、黑豆腐干等一起炒成一盤“黑菜”。這是出于驅毒等需要。農歷五月初五,是蛇、蝎子、蜈蚣等毒蟲出動的時節,而古代的消毒技術不像現在這么發達,吃了這些菜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如“五黃”中一定要有雄黃酒。
端午節除惡
古時人們把陰歷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因此在端午節有許多驅邪避惡的習俗。在江淮地區,端午節這天家家懸掛鐘馗像,以鎮室驅邪。
相傳開元年間,這一年五月初五。唐明皇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去了楊貴妃的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身穿藍袍戴帽,赤著雙足,捉住小鬼,挖掉小鬼的眼睛,一口吞下。唐明皇忙問怎么回事。大鬼奏道:“臣鐘馗,既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碧泼骰市押?,瘧疾不久痊愈,于是命令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圖,通令天下于端午節時張貼,以驅邪魔。從此以后,端午節貼鐘馗像就流傳下來了。端午節辟邪驅瘟,以艾草懸于堂前最為常見。有時候,人們還剪艾草做成虎形,或剪紙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辟邪驅瘴。有的地區用菖蒲做劍,插于門楣。江南地區,在端午節家家以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做成人形,稱為“艾人”,放于屋內,以辟邪祟。